北董乡

北属寺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25    浏览:
  北属寺(beishusi)
  北属寺,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37′,东经111°35′。曲绛路从村南穿过。东和绛县南樊镇毗邻,西接义门,北连平乐,南邻南属寺。
  村址座落于北董台地东麓,东高西低,多沟壑、梯田。农田用水,由平乐扬水站按时供给。
  该村名称来历是由隶属、演化和方位命名的。从前曾叫过“胡人庄”、“仁义庄”、“属寺”和最后叫的北属寺村。很早以前,村里有胡氏大户人家,遂以为名。胡氏家资殷实,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村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外村人颂称为“仁义庄”。此后,村子就叫“仁义庄”。这个村名一直沿用到隋末唐初。唐朝初年,开国皇帝李渊弟弟为躲避皇室间为争权夺位兄弟相残的悲剧发生,退隐到仁义庄,出家当了和尚。李渊称帝后,把现在的南北属寺一带的土地、人口封给他的弟弟所有,租赁土地收入统归寺院,概不上缴,归他弟弟享用。为耕作方便为他的属民分建南北两个村。村属寺院所有,因此,仁义庄改叫“中属寺”,南北两边的村子分别叫南属寺和北属寺,统称属寺。一直到清光绪三年(1877),天气大旱,粮食绝收,北属寺的人死的死、逃的逃,人烟灭绝,成为荒村。后人就把中属寺改叫为北属寺。李渊死后,李世民登基,每每想起皇叔弃尘出世之举明智,深悔自己“宣武门之变”伤失兄弟之情。为追思叔父的品德和弥补自己的过失,赐大量钱财为其叔在出家的地方大兴土木,建庙盖寺。在唐朝,“属寺”的大小寺庙最多时达100余座。直到新中国建立,仍保留有大庙8座,小庙15座,戏台3个,逢年过节,热闹非凡。
  北属寺城墙来历。由于北属寺寺庙多且规格高,主持又多为高僧,所以元朝建城墙时专门绘了图纸送到京城让皇帝御批。当时设计的是方城,四个城角均为雕梁画栋的角楼,南北城墙上有钟楼、鼓楼,东西城门上是宏大、辉煌的二层城楼,城墙高3.6丈(11.2米),城墙顶宽8尺,城墙上可走大车。其规格之高,壮观之甚,作为村一级是全省少有。图纸送到北京后,皇帝认为北京皇城是四方城,一个村级城墙不宜搞成四方城,所以在图纸上将北城墙处拐了一个直角弯,并在图纸上加盖了御印,此图在村公所一直保存到抗战时期。城墙修建了12年。该城墙在新中国建立前大部分被毁。
  该村,明属富贵乡北房西里。清为头乡,里治不变。民国7年(1918),属二区。26年(1937),属义门编村。1953年,属义门乡辖。1956年,为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辖,属营里(后改北董乡)。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属北董公社南属寺管理区。1961年,设北属寺大队。1984年,改称北属寺村民委员会,隶属北董乡。
  该村多为旱地,以种植药材、小麦为主。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方筹资修建了节水管道,把700多亩旱地变为水浇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兴建了集体所有的天花板厂,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经济大发展。
  村内大街小巷全部硬化,达到户户通;建立了卫生长效机制,确定星期日为清洁日,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投资12万余元,建起了村委大院,配备了办公设施。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设有篮球场、健身器材等群众性娱乐设施。每天早晚,文体活动广场上,年轻人打篮球,中年人踢毽子,老年人带着孩子们来锻炼健身。节日期间更热闹,彩旗飘飘,人们精神焕发、英姿飒爽,有序展演着自创的各种节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北属寺村历来重视教育,投资12万元,重建了小学。村“两委”对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学生,都视为骄子,赠发助学金,以资鼓励。时间长了,这就成了村里的惯例,增强了孩子们学习兴趣,如今村里人才辈出,迈进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也愈来愈多。

 
上一篇:南属寺
下一篇:东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