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项目

四、山下新庙会
作者:杨浩有   发布时间:2019-06-23    浏览:
  山下新庙位于山下村东南方一里处,坐北朝南,占地50余亩,规模极其宏大。从南到北,采用中轴线建筑布局,有山门、庙门、奎星楼、戏台、东西廊房、大小献殿、圣母殿、陪殿、寝宫、乾元宫,还有专为逢会时建造的商铺门店,房屋总计300余间。主殿内敬有后土(女娲)娘娘神像,身高一丈五尺,最大腿围八尺有余,泥塑彩绘,五彩斑斓,金光四射。
  据传,此庙建于大清道光年间,它的前身是一座小庙,于明万历年间建于山下村内西街转弯处。相传为村内一王姓青年,到万荣县后土祠求子时,带回一后土娘娘画像,挂在家里日日敬献,不久其妻怀孕生下儿子,村民听说后,都去他家叩拜,也多有灵验。因王家地方狭窄,容不下众多的善男信女,村民自愿捐资在村内建起一座小庙,俗称“旧庙”,朝拜者络绎不绝。
  明天启年间,下坞村郑世宽创办烟坊,发了大财,因家中人丁不旺,也常去山下小庙中求子,尽管心诚意切,但从儿子到孙子,依然是三代单传。直到他的重孙子郑兰独时,家业更加盛大,求子更加心切,结果其妻生下三个儿子。郑兰独万分高兴,决定花巨资为娘娘建一大庙,重塑金身。他联络周边十二个村子,各村也踊跃捐资,花费数年时间,在山下村东南方辟地动工,重建大庙。大庙建成后,为区别于村内旧庙,故称“新庙”。庙宇竣工后,塑像师在为娘娘塑造神像时,数次和泥,难敷其上。后来,在三月十一那天凌晨,从一位砍地菜的女子脚下取土和泥,方才塑成。后来娘娘塑像雕成,便将此日定为娘娘生日,届时,举行隆重的接神、送神、敬神仪式。
  从清末光绪年间开始,新庙庙会日益繁盛。由东、西下坞、山下、义城、场庄、闻喜庄、沣润、吉祥、神泉、安泉、南容裕、北容裕组成十二社下,轮流坐庄,每年农历三月初八起会,正会为三月十一,会期十天,至三月十七日结束。
  初八日为迎神日,由坐庄村将娘娘神像(画像)迎回,在村中供奉三天。十一日为送神日,坐庄村将娘娘神像送回庙中,悬挂于娘娘寝宫墙上。此后为敬神日,由坐庄村村长带领十二个村村长、闾长,齐集庙中,每天三次烧香叩拜。
  迎神和送神仪式极为隆重,庙中有专为娘娘制作的全副銮驾,有大型木雕神轿一顶,外罩大红龙凤轿帘,上面缀满银饰珠佩,内挂娘娘神像,须24人一起抬行。轿前有龙凤彩旗、金瓜银斧、黄罗伞盖,回避、肃静执牌,也要24人全部顶戴金冠,身着蟒袍玉带,执事随行。队前锣鼓开道,鼓乐吹奏,后有8名彩妆仕女,手执如意、花篮,随驾伴行。仪仗队前,由四名壮汉高扛旋风爷木雕神阁,盘旋开道。神阁前更有12匹一色骏马往来奔驰,上骑12名武士装扮的男青年,手执长鞭左右甩动,于队前纵横驰骋,驱赶人群。迎神、送神队伍,人欢马叫,鼓乐喧天,鞭炮轰鸣,彩旗飘荡,长达半里之遥,人数在百人以上。
  神像送回庙中后,12村村长、闾长都要齐集庙中,在娘娘正殿、陪殿、乾元宫、寝宫等多处摆放供品,一连数日,每日三次烧香磕头,颂读祷辞,仪式十分庄重。
  庙会期间,由坐庄村出资,邀请晋南著名蒲剧班、河南杂技班以及琴书、坠子到会演唱助兴。各村村民俱来游览观赏。因场面盛大,人数众多,附近各县商铺闻讯赶来,摆摊设点、开张营业。有北地的皮货、江南的丝绸、安徽的茶叶、东山的陶瓷、西山的箩编,山货特产摆满一街两行。小吃店、小百货、小杂耍充斥市场。特别是庙西侧圈地30亩,专做骡马、粮食生意。这里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叫卖声、讨价声随处可闻。整个庙会人山人海,热闹繁盛,成为滏河沟以北每年早春的一大兴事。
  新庙于建国前的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被拆毁,庙会也一度中断,但人们对庙会的钟情始终难消,于1953年再度在闻喜庄兴办,祭神活动依然到新庙废墟上进行。从1955年以后改在曲村乡政府所在地举办,从此祭祀仪式已全部消失,仅剩物资交流与游会和看戏的活动。
  注:此文材料,主要由下坞村民郑月巴、孙星斗、李振海,山下村民李家骏、李振水、李保太以及杨庄村民杨岐山等先生提供,并参照《曲沃政协文史》资料中的部分文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