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项目

七、蒙城黄帝庙会
作者:杨浩有   发布时间:2019-06-23    浏览:
  蒙城黄帝庙会在村门外东南方半里处的黄帝庙中举办。黄帝庙占地六十余亩,坐北朝南,地势南低北高,长达半里之遥。正南面是一座高大的山门,匾额上书“轩辕黄帝庙”五个大字。走进山门,迎面是坐南向北的三间大戏台,戏台背后有三间屏门,正中为迎神送驾的大门,平时绝不开放,只有扛抬黄帝神驾时才能敞开通行。屏门两侧有两道旁门,可供游人随时进出庙院。走进庙院,迎面是一座玲珑壮观的八卦亭,亭上悬挂“风雨时若”四字匾额,东西两侧各建廊房十间。从亭下穿过,再走几十丈,便是一人高的砖砌月台,上五六层台阶走上月台院,北面是五间入深五丈、东西宽六丈的大献殿,献殿后是同样大小的五间正殿。正殿比山门要高出五六丈,金色琉璃瓦,绿色龙脊,居高临下,巍峨壮观。从远处望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金光四射,宛若皇宫一般。
  大殿中央神龛上塑有轩辕黄帝和嫘祖娘娘神像,神像身高一丈五尺,神采奕奕,金光四射。神台两侧,还有两架木雕神楼,内坐黄帝与娘娘木雕神像。神架下有两根轿杆,可供四人扛抬,于迎神日时,可以搬出宫殿。
  黄帝庙始建于明成化、弘治年间(1483-1489 年),清乾隆《曲沃县志》记载:“蒙城黄帝庙,明知县刘玑建,制极壮丽。”到建国前庙毁,历时 450 年。
  蒙城庙会始于何时已无据可查,据村里老辈人回忆,至少在清代乾隆、嘉庆之时已经开始。庙会由六个社下组成,一是蒙城社,包括古西村、小南门、辛家寨、堡子城、常家寨、小寨、铁门寨、石头寨、新城和东关;二是文敬社;三是里村社;四是安定社;五是柴村社,包括南柴、北柴;六是封王社,包括北封王、南封王、赵庄,北辛店以前也在内,后因意见不合退出。
  六个社下协商制定会规,由六社轮流搬神,掌管会务。第一年由一社下把神架抬回村中,在黄帝庙中敬神唱戏。第二年四月初八将神架送至黄帝庙中,主持当年一切会务,称为“坐会社”。在第二年的十三日抬神架时,由坐会社将黄帝的旗伞袍冠,一切公物交待给下一个搬神社,按照簿册一一点清。尤其是对两座神架检验更为详细,因为架上有用上等木材精雕细刻的人物一百个。黄帝神架上是种田、造房、制弓箭、做舟车的劳动人民形象;嫘祖神架上是养蚕缫丝、织绵做衣劳动者的形象,这些雕刻极为宝贵。依照会规,短少一个人物,由坐会社赔偿纹银二两,民国时改为银币四元。所以双方交接非常仔细,保管也格外精心。
  四月十三这天,各搬神社都全神贯注,将迎神、赛社的事办好,唯恐落后于别社。走在迎神队伍最前边的是六名壮汉,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往来奔驰开道。跟在后边的是头戴红缨帽、身穿绵绣紧身靠背的四员武将,他们挎腰刀、骑骏马在路上往来巡查,不许道旁商贩们搭棚扯绳,妨碍交通。随后便是黄帝神架的仪仗队。走在队前的是两丈多高的彩照旗,上绣“轩辕黄帝”四个大字,迎风飘荡。紧跟着的是黄罗大伞,帷幔下垂,丝带飘扬。接着是由三头大黄牛拉的大鼓车,鼓车上贴满彩花,吊满绣球,四个大汉抡动鼓槌,敲击大鼓,四名青年站立鼓旁拍钹敲锣。车后是两个锣鼓队,每队 12 人,鼓乐喧天,铿锵有力。跟在锣鼓队后的是 12 名官员打扮的人,他们头戴红缨帽,身穿蟒袍玉带,足蹬朝靴,骑着高头大马,背上背着黄帝的圣旨、文书和各类经卷。紧跟其后的是 12 面龙虎大旗和丝弦乐队,另有 4 名仙童手捧玉盘,上放檀香炉,烟火缭绕,香味四溢。最后是两匹白马,由两名仙翁妆扮的人牵着,缓步相随。搬神仪仗队庄重肃穆地走进山门,从中央大道上跨入屏门,向北大殿走去。跨上月台后,由社下众理事们摆放供品,燃烛点香,众人齐跪献殿,烧香磕头,颂读祷辞,举行祭祀大典。此时鼓乐齐奏,鞭炮轰鸣,香烟缭绕。仪式完毕,上下社交接手续,然后将神像抬上神架,在鼓乐伴奏声中返回村中。
  庙会期间,有晋南著名的蒲剧班连台演唱,大门外的场地上有杂技班、琴书班进行表演。从蒙城村东门外至黄帝庙前,沿途二三里搭满商棚。远自襄陵、太平、侯马、新降、翼城、绛县,近至曲沃各区乡,上千家商铺汇聚而来。会场上,除了针织衣帽、日用百货外,更多的是杈把扫帚、荆条箩筐、荷条篮子、柳编簸萁、竹筛、笆片、麦绳等。这些货物既有夏收将至,要为麦收准备家具外,更有蒙城官道通往西山,西部山区的木编货源充足,遍布会场,所以蒙城庙会一直被称为“柴禾大会”。
  蒙城庙会一直延续到一九三七年,在日寇侵入我县,烧杀抢掠中黄帝庙被毁而告终。
  注:此文材料,主要由“曲沃县政协文史资料”中原文史研究员王琦先生撰写的《曲沃古庙会》文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