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典义] “四分五裂”,原谓张仪为秦连横劝说魏王而引发的。遂后人们便以“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典实] 张仪,战国时期的连横家,魏国贵族的后代。与当时的合纵家苏秦同是鬼谷子的学生,以游说驰名于诸侯间。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十年,任秦国相国。执政时,以“连横”之策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服从秦国,迫使魏国献上郡与秦国,助秦惠文王称帝,瓦解齐楚联盟,使秦更为强大。
苏秦为赵国合纵,游说魏王。说:“大王的土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郪(期);东有淮河、颖水、沂水、外黄、煮枣、海盐、无疏;西有长城为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土地方圆千里。国土名义上虽小,然而国舍相间,竟没有可以割草放牧牛马的地方。百姓之众,牛马之多,昼夜往来无休止,同三军士卒行军没什么两样,臣私下揣度,大王的国家,不在楚国之下。”
同是一个魏国,到了连横家张仪的眼里,却变了味儿,成了“四战之国”。张仪游说魏王说:“魏国土地,方圆不到千里,土卒不超过三十万,地势四面平坦,四方与诸侯通达,列国诸侯国像树枝一样分布在魏国周围,到魏国去就像车辐连接车毂一样直接,没有名山大川的阻挡。从郑国到魏国,不过百里;从陈国到魏国,仅有二百多里;马驰人跑,不等疲倦就到了魏国。魏国南面与楚国接境,西面与韩国接境,北面与赵国接境,东面与齐国接境,士卒戍守四方的边界,守卫边境堡垒的人排成了列队,军粮水运运进水漕仓,不少于十万石。魏国的地理形势,本来就是一个战场。魏国向南联合楚国而不联合齐国,那么齐国进攻它的东面;东面联合齐国而不联合赵国,那么赵国进攻它的北面;西不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要进攻它的西面;南不亲近楚国,楚国就又要进攻它的南面,这就是先哲们所说的‘四分五裂’之道”。后人以此为典,演绎出“四分五裂”的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