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战国策·赵策三》: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典义] “不遗余力”原意是,赵孝成王说:秦国攻打我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了,一定是因为疲倦才退兵的。后人遂以“不遗余力”,表示竭尽全力以求达到某种目的;或者说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没有保留。
[典实]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坑杀降卒四十万。接着,围了邯郸。后因秦相范雎私心作怪,从中阻挠,秦王把兵撤回本国去了。
撤兵时,秦国与赵国讲和,并向赵国提出索要六座城池。赵孝成王拿不定主意,给,还是不给?就在这个当儿,楼缓从秦国来到赵国。赵孝成王与楼缓谋划此事,孝成王对楼缓说:“我们给秦国怎么样,不给又怎么样?”楼缓佯装这是国家大事,不是臣下我议的事,便辞谢说:“这不是臣下能够知道的事情!”孝成王说:“即使这样,请试谈一下你个人的见解。”楼缓说:“君王听说过公甫文伯母亲的事情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了。妻妾为他在房中自杀的有十六人。他母亲听说后,没有哭,随嫁的妻妾说:‘哪里有死了儿子不哭的娘呢?’他的母亲说:‘孔子是个贤明的人,被鲁国驱逐在外,这个人不去跟随。如今他死了,却有十六个妻妾为他而死。像这样的人,说明他对长者情薄,而对妻妾情厚!’所以从他母亲说的话来看,她是一位贤良的母亲;如果从妻妾嘴里说出这话,一定免不了被人称为嫉妒的妇人。即使说出同样的话,由于说话的人身份不同,那么人们心中的看法就变化了。如今臣下刚从秦国来,如果我说不割城给秦国,那不是好计谋;如果说割城给秦国,恐怕大王认为臣下是为秦国说话。所以不敢回答。假如让臣下为大王谋划此事,不如给秦国城池。”赵王说:“好吧!”
虞卿听到这件事后,人宫拜见赵孝成王。赵王把楼缓的话给他述说了一遍。虞卿说:“这是楼缓伪装的游说之辞,不可听。”赵王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虞卿说:“秦国攻打赵国,遂后把兵撤回本国,是他们疲倦不堪而退兵呢?还是他们还有进攻能力,只是因为爱护大王才不进攻呢?”赵王说:“秦国攻打我们,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了,一定是因为疲倦不堪,武力不支才退兵的。”虞卿说:‘‘请大王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他武力所不能攻占的城邑割让给他呢?如割让给秦去资助他,这不是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吗?照这样下去,明年秦国来攻打大王,大王就没有什么办法能挽救自己了。”
赵王与楼缓、虞卿之间正在争论不休的时候,秦国派来了讲和的使者,赵一座城池也没有划拨,便签订了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