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祁黄羊)请老,晋侯问嗣矣。“称解狐”,其雠(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典义] 晋国中军尉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在历史上被传为举贤荐能之佳话。鲁国孔子给予祁黄羊高度评价。他说:“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后人遂以“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谓“祁奚之举”。“祁奚之举”的实质是公而无私。故而,后世又以“祁奚之举”喻大公无私、大德无私。
[典实] 公元前570年,晋国的中军尉祁黄羊,年岁大了,要求告老还乡。晋悼公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人选。他第一个推荐解狐。悼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您怎么推荐他?”祁黄羊对曰:“君王问接替我的人是谁,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悼公听了后,说:“好,就用解狐。”过了一会儿,晋悼公又问:“解狐之后用谁呢?”祁黄羊回答说:“午(即羊舌职)可胜任。”悼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君王问的是谁可继任,没有问我的儿子是谁。”悼公听了说:“好!午可以继任。”悼公又问“羊舌职死后,谁可以接替他?”祁黄羊又说:“羊舌职之子赤可以接替。”晋悼公果真采纳了祁黄羊的举荐,任命解狐为中军尉,羊舌职为副职。消息传开,晋国人莫不拍手称快。正人君子说:“祁黄羊在告老还乡时,能够推荐有德行的人,接替他的中军尉一职,实在难能可贵。祁黄羊能称道他的仇人而不是谄媚,安排他的儿子而不是勾结,推荐他的副手而不结党。《商书》说:‘不偏私不结党,君王之道浩荡荡。’说得就是祁黄羊啊,解狐能被推举,祁午能被安排,羊舌赤能有官位,设置一个官位而成就三件事,这是由于荐贤举能的缘故啊。惟有其德行,才能推荐类似他的人。《诗》中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黄羊就是这样的。”此事传到鲁国,孔夫子也给了祁黄羊极高的评价。他说:“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也。”由此,又演绎出“举贤荐能”、“公而无私”的典故和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