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左传·宣公十二年》:秋晋师归,桓子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不可。”城濮之役,晋师三日榖(谷),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
[典义] “困兽犹斗”,其原意是失败了的楚相国成得臣犹在,其“困兽犹斗”就将存在。后人释义为,陷于绝境的失败者(多指坏人)虽然走投无路,还要作垂死挣扎。
[典实] 公元前597年,晋霸业衰落,晋景公为了挽回已失势的霸权,于六月间,以荀林父将中军,先穀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赵同、荀首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前去解救郑国。当三军刚刚过了黄河,晋中军主帅荀林父就听说郑国已经战败,投降了楚国。面对这种形势,荀林父和上军主帅士会,都主张班师。理由是郑国已降,救之无益。但却遭到中军副帅先穀的强烈反对,他说:“晋国之所以能成为诸侯的盟主,靠的是军队强大,群臣尽力。如今在强楚面前退却,不敢扶弱救亡还算得上什么盟主,我们在座的诸位还算得上什么丈夫!你们去不去我不管,我决心已定,我要去同楚军拼个他死我活。”说罢,带着他分管的人马先自去了。
韩献子见此情景,对荀林父说:“先穀若以偏师陷,你罪就大了。你身为元帅,率师不用命,又失属亡师,其罪就更大了。我看还不如一块去救郑。即使救郑不捷,其罪也由我们六人分担,也不能让你一人去独担。”荀林父想了想也对,没有经过认真运筹,就率领三军在仓促中赶去了。当军队行至郑国邲地时,便与楚军相遇了。晋军由于将帅意见分歧,三军不团结,作战行动不协调,再加上郑国降楚,帮助楚国攻打晋国,造成晋军腹背受敌,结果,在邲地打了败仗,溃不成军。兵败如山倒。晋败兵残将争相渡河,由于人多船少,抢着上船,先上来的怕上来人多船给掀翻了,就用大刀砍后上者的手指,一时间,船舱内落下了一堆手指。真是惨不忍睹,死伤者不计其数。
荀林父带着残兵败将回到晋国,自知责任重大,罪过难以饶恕,就主动找晋景公请死。而招致这次晋军败北的直接责任人先穀却缩在一旁,没有一点勇气去分担主帅的罪责。晋景公一见荀林父就勃然大怒,立即下了斩杀令,要刀斧手绑出宫外斩首。晋大夫士贞子赶忙上前劝谏景公,他说:“慢,请君侯听我讲几句话。”景公说:“你讲吧!”贞子说:“当年城濮战役,晋军大捷,楚军大败,晋军一连喜庆了三日。惟有先君文公犹有忧色,闷闷不乐。左右不解,问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指楚帅子玉)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了子玉,公才一扫忧色,喜笑颜开。”
晋景公听了士贞子的叙述,频频点头,连连称赞,面带悔悟地说:“你讲的用意我完全明白了,要不是卿的劝谏,我险些犯了个大错误,我要是杀了元帅荀林父,不是帮了楚国的大忙吗,让楚王大悦吗?”于是,晋景公当即下令,赦免和劝慰了荀林父,让荀林父官复原职,仍执掌着晋国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