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左传·成公十年》:公(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典义] “病入膏肓”,谓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之病。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据说“膏肓”是针扎不到和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因此,人们就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好,也比喻事态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典实] “病人膏肓”是由晋景公求医引发的一个故事。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581年,在一个晚上,晋景公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一个厉鬼,长发披地,巨齿獠牙,伸着长臂,对他说:“杀余孙不义,余已请天帝来惩你!”景公害怕,噩梦惊醒。于是,他便请桑田巫为他圆梦。他问巫人:“何如?”巫人说:“不食新矣!”景公由此果然患了疾病,便派人到秦国去请名医。
秦国与晋国是近邻,又是几代姻亲。秦桓公听说晋景公病了,便派名医医缓去为他治病。当医缓正行进在路上,还没有来到晋国之时,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两个小孩对话,一个说:“医缓是名医,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办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之上,膏(心尖脂肪)之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就在景公做完了这个梦的当儿,秦名医医缓来到了晋国。他为景公诊脉,诊完脉对景公说:“病已入膏肓之间,用药、灸不行,用针刺又达不到,用药也无效,这个病无法治了。”景公听了频频点头,连连称赞说:“名不虚传,真是个好医生。”于是,便派臣下热情款待医缓,又赐给医缓许多珍贵礼物,让他回秦国为秦君复命去了。
秦医缓走后不久,于当年六月,晋景公想吃新麦,臣下使甸人献麦,麦还未来得及做成熟食,晋景公就一命呜呼,应了巫人“不食新矣”之说,驾鹤西游了!
你知道医缓是谁吗?他就是春秋时著名的名医扁鹊。扁鹊鄚郡(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精通各种医学,反对当时以巫术治病。他精通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尤长于脉诊和针灸,曾行医各国,名闻天下。扁鹊为前世名医,轩辕时已有此号,因他医术独冠当代,故以此号相称。后被秦国医令李醯所嫉,派人把他刺死。
此后,人们就用“病人膏肓”来表示疾病严重或事态严重,已到了无可救药、无可奈何、无力挽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