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显镇

高显镇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25    浏览:
  高显镇(gaoxianzhen)
  高显镇,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35°43′,东经111°23′∽111°30′。东、东北与史村镇、曲村镇接壤,西隔汾河鸟瞰襄汾县界,南、西南同乐昌镇和侯马市相望,北跨滏河和里村镇为邻。以高显为中心,东高为卧龙岭塬地;西邻汾河峡谷地带,东岸多深沟大壑,峡谷区内为河漫积层地,地势东北部偏高,西南部较低;南控太子滩较平坦;北部滏河南岸台地平而缓。镇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是县内的工业重镇。全镇辖21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
  高显镇,因驻高显村而得名。高显,古今皆为兵家必争之地,《后周书》:“周王自汾曲帅师救晋县,次于高显”;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政委张范,为解放高显英勇牺牲于此,故曾命名高显镇为张范镇,后因重名,复原称。1976年,镇政府由高显村内迁至村南郭义线北侧,仍沿用此名至今。
  高显镇,明代属汾东乡的高显里、高阳里,虒祁乡的南白里、神泉里,乔山乡的西许里、张亭里、荀王里等治地。民国,行区村制,为第四区治地。26年(1937),行编村制,辖区内为高显、常家、小许3个编村,仍属四区辖。新中国成立后,初行区制仍为四区地。1956年4月,撤区并乡为高显、安居两乡的治地各一部分(时称大乡)。1958年11月,为侯马市幸福人民公社(驻曲村)辖区的一部分。1959年,设高显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里村人民公社。1984年7月,恢复乡、镇制,辖区内为高显镇和安居乡。2001年底,合并为高显镇。
镇内历来以农为主,主产粮、棉、烟草。改革开放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利用本地优势,着力打造“工业强镇、产业富镇、文化立镇”三大举措,着重于园区建设,使镇内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走在了全县前列。2003年8月29日,荣获山西省“小康建设百强镇”荣誉。
  工业园区建设——古镇换新颜。高显镇有着悠久的工业产业,其魁泰和烟房的产品——大、小包四种烟丝,明清时期就走出国门,销往俄罗斯等国。二十世纪中叶,在日寇残酷掠夺打击下破产。改革开放后,镇委、镇政府改变观念,以太子滩为主创办工业园区;改变理念,“由指导变服务,由指挥变实干”,本着“环境让企业满意,服务使老板感动”、“上为国家多交税,下为百姓得实惠,我们甘愿苦和累”信条,现场办公服务到位,使中宇钢厂、立恒、通才铸造厂、中石化储油库、闽光焦化厂(其中一部分)落户园区,成为县内钢铁生产的主产地。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3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7亿元,乡镇工业增加值完成19.5亿元。年上缴国税占全县约50%,全镇5000余名劳动力转入工厂务工,由昔日的“庄稼汉变为工薪族”。2010年,引进中航工业集团、法国法液公司、德国巴登钢铁公司、太钢、大江米业、玉洋高新建材等中外大企业家投资7.5亿元,到园区合作、落户,使园区产品增多、产量增加、品质提高。这些项目的完成,将为千余劳力进厂就业创造了条件,同时,推动全县冶炼工业再上新台阶。
  昔日“秋风萧瑟,孤雁独鸣”,景象凄凉的太子滩,已成为“机声轰鸣、金花飞舞”的“不夜城”。
  农业调产——走出新格局。该镇农业为小麦、棉花、烟草三大类,二十世纪50年代,棉、烟草是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改革开放后,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他们围绕农业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目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抓好“两个推广”,注重“两个提高”,达到“两个增加”,即:推广优良品种,推广科技入户,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种植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效益,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农扶持政策,培养壮大多种农业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2000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是山西省最早在国家立项的科技示范项目。同年,注册“太子滩”牌果蔬商标。2001年,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同年10月,在太子滩开采出一眼高温地热井,建立以高显镇为主的山西曲沃生态工业园区,太子滩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2002年,15个果蔬产品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年,被省农业厅定为“山西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太子滩已成为本县高标准食品基地、休闲娱乐基地和晋文化展示之地。高显镇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全县乃之全国的示范基地和曲沃的重要经济支柱。
  镇政府着力培养一村一品特色典型村和典型农户,成立了9个专业合作社。高显村的千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安泉、北白集酸枣接大枣两个园区建设,面积达到5000余亩,嫁接枣树近2万株,已初见效益;西白集、段家的梨枣、冬枣种植面积达到500亩,汾阴村的千亩莲菜,上太许的3万只獭兔养殖园区,年产值可达100余万元,带动农户50余户;东许村王玉生的“曲沃羊汤”已具备品牌效应;高阳、郑村的养猪,高显的肉牛养殖,张庄、安居、林节、安泉的棉花种植,段家的奶牛养殖,高阳村林下养鹅,南太许的鸳鸯科技园等一批特色产业正在蓬勃崛起。打造汾河滩涂农业土地复垦开发工程,已被省立项,投资600万元,彻底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为农民增收再辟新的途径。
  交通发展——迈出新步伐。该镇地处汾河东岸高阜,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堪称水旱码头。明清驿道从镇内通往。民国时期,南同蒲铁路在高阳村设站,成为县内物资主要集散地,太(原)风(陵渡)公路(即今大运路)从境内纵贯。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已形成国道108线(即今大运路)南同蒲铁路并行南北穿境而过,郭义线、晋侯高速公路、侯月电气化铁路横贯全镇东西。铁路在境内设有两个车站,4个装卸站台。国家铁道部和山西省政府确认的重点工程:曲沃——高显铁路联络线工程,总投资约4.5亿元,其中高显段6.5公里。从境内通往县城的公交车日循环六次。独特的交通优势,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吞吐量,为工业园区资源输入、产品输出,起着举足轻重的保障作用,彰显其运输功能。
  商业古镇——今繁荣。明清时期,镇内商业随着烟草加工业的兴起达到极盛时期,有钱庄、当铺、货栈,批发零售有绫、罗、绸、缎、布庄;有京、广杂货,药店铺面,更多的是餐饮、小吃、服务维修,并有每月9次的农历定期集市。日军侵沃后,受其经济掠夺影响,商户倒闭、市场萧条。新中国成立后,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农村信用社、供销社统领市场,“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指导下,镇内有高显、安居两个总社,各村有供销店。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入驻,人口大增,镇内商业出现国营、集体、合营、股份、个人“五驾马车齐上阵”的势态。同时,有高显、常家、神泉3个集日,活跃了市场,市场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各村便民服务店大村三五个,小村两三个,大大方便了群众。
   新农村建设——展新容。全镇以“三片(大运路东西各一片、郭义线以北一个片)连建,重点突破,示范运作,共同提升”的总思路,经过艰辛工作,涌现了太子滩生态园区和常家、段家生态村,实现了硬化通道连万家、条条道路绿荫化,电缆、自来水全入户,美化、香化入农家。段家、常家已成为山西省临汾市“新农村示范典型”,给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教育事业——日新月异。明朝镇内于高显、神泉设社学。清改称义学,富有之家有私塾。民国时期,于高显设第四高小、大村设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普及文化教育,村村办小学,并在小许、高显建有农业中学、中学及九年制学校。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教育改革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优化教育环境为主题,对小学进行组合、撤并,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新、扩建、创建等投入,积极优化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安居中学教学楼、张庄小学、东许小学。投资100多万元的荀王、下太许新教学楼也竣工投入使用,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连续多年,中考成绩都在全县前列。2010年,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10所。
  卫生事业——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前,镇内缺医少药,群众看病难。新中国建立后,辖区设高显中心卫生院和安居卫生院,各村有卫生所,方便了群众就医诊治,使“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愿望实现。2005年,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着力改善基础医疗服务,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组织全镇农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10年,参合人数25507人,参合率达96.5%。地方病,是高显镇异于其他镇的特殊病源,镇位于南梁(翼城县)——褚村(侯马)地下水含氟量高的地区线内,超过正常吨水含量的2—3克(正常量为吨含量2克)。二十世纪70年代,就在安泉村安装除氟器,集中供水。进入二十一世纪,改善了生活用水、实现集中供水工程。2002年,投资40万元修建了镇集中供水站。2007年,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安居集中供水站,既解决了17个村、2万人口的饮用水问题,又向园区企业供水,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精神文明建设——结硕果。全镇有锣鼓队8个、秧歌队11个、柔力球队3个、军乐队2个。他们外出参加庆典开幕式表演,均获好评。2005—2008年,成功举办四届高显镇全民运动会,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达4000人,观众4万余人。特别是2006年8月,高显村农民书画展在省城举办,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肯定和书画界人士的广泛赞誉。高显村农民张年顺在省城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家居高显的退休干部李建斋书法作品荣获“山西省农民书画大赛”二等奖。
  镇内古文化、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富。二十世纪80年代,高阳村民在汾河滩挖沙发现一支残缺象牙,由农民收藏家赵鸿文发现收藏,证明在新生代时期第三纪(约六千七百万年前后),哺乳动物已在这里生息。高显和里村西沟仅一河之隔,证明本地在十万年以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活。东许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位于滏河南岸的高地,是人类八九千年前在这里生活的佐证。属县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靳家砖塔,小许三清殿、舞台,常家四合院、舜庙、古柏,荀王村的荀息墓及墓碑,均保存完好。元代高显村许国祯主编的《御药院方》为宫廷专用药物处方,此书问世后一版再版,并被日本、韩国等国学者翻译出版。安居村的常凤翔,新中国成立前,留居台湾从医,1983年被台北市评为十大中医之一,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器重,并合影留念。
  历代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春秋时期,荀息忠心保主的传说流传至今。高显村元代名医许国祯著述《御药院方》载入史册,许国祯以医术精湛、正直敢言深得始祖忽必烈信赖。其母发明的羊杂羹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地方特色小吃,并走向了省城。新中国成立后,涌现有国家级劳动模范2人,省级11人。

 
上一篇:高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