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里桥龙王庙会
作者:杨浩有 发布时间:2019-06-23 浏览:
交里桥位于曲沃县东南三公里的交里村北,因建在交里村而得名,又因天河与浍河相交于此而被称为交里桥。交里桥横跨在浍河中游上,桥体由青石砌成,为七孔石拱桥。桥孔8米、桥高11米、宽7.7米、长141米,结构精巧、造型美观。桥顶由青石铺面,两侧护栏均为花岗岩精雕,每块栏板高1米、长1.5米,上刻建桥捐银人的姓名和捐银数量。每块栏板的连接处由石柱支撑,石柱上雕有瓜、果、狮、猴,共200余尊。在当地一直留传着:交里桥,七孔窑,七十个狮子八十个桃,还有二十四个挨打猫。其中挨打猫就指的是石柱上形态各异的石猴。原来的交里桥,除了桃、猴、狮的雕塑外,还有甜瓜和石榴的雕塑点缀其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足以说明大桥的设计者,不但注重桥体的坚固耐久,而且兼顾到它的艺术性和美学性。在大桥护栏两端,还各塑大型石狮一对,它们蹲坐于南北桥头上,相对而视,威武雄壮,仿佛以它们的勇猛气势来护卫大桥的安全。
交里桥是曲绛公路上的咽喉,历史上为晋豫要津之一,也是曲沃通向中条山官道的必由之路。明清时期,商贾们贩运木材、山货、药材、食盐等土特产,均由此通过,然后转运曲沃县城,畅销南北各地。因此,交里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晋南一带的货物转运要道,也是人们出行的交通枢纽。
交里桥兴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本县安吉村的贾生芝,南董村的任之枢、任之栋等人和周围七个村募集银两,苦营12年而建成。
清光绪版《曲沃县志》载:“贾生芝,号瑞石,丰姿岸伟,顾盼炯如,性侠烈,遇人有急,罄囊济之不少惜。交河故无桥,生芝捐金庀材,独首事焉。迄今人犹感念不置云。”从此文可以看出,建交里桥首事者为贾生芝,其实他是被感动的捐银大户,首先发起的建桥人为南董村的任之枢和任之栋两兄弟。对此南董村曾有这样一个传说:
三百多年前,交里村以东的人想去曲沃县城,必经浍河,那时河滩上无桥,非常难走,若遇天阴下雨,洪水爆发更是困苦连天,因此,在浍河上建一座桥梁便成了曲沃东南各村村民的一大心愿。恰巧这一年,南董村任姓村民生下一男孩,孩子一生下就满口牙,他的父母以为是妖怪,想把他扔掉。不想男孩却会张口说话:“我不妖,也不怪,是建交里桥的任唐在。”家里人愈加奇怪,便没有遗弃,一直把他养到12岁。任唐在长大后,还上了学、识了字,父母为他起名任之枢。他常到浍河上去考察,和人商量修桥的事,为了筹集到工钱,他打听到在陕西当巡抚的曲沃人贾汉复,便三次去长安,劝说贾汉复。贾汉复非常赞同,便将银票汇给其父贾生芝,让他出头捐资修桥。任之枢回家后恐怕银两不够,又伙同他的弟弟任之栋到南董、交里、上裴、下裴、营里、裴南庄、安古七村多方游说,村民们都愿意出资。这样以来,在贾生芝的带领下,以任之枢为总理事,花费了十几年的功夫,终于在交里村北建成此桥。桥建成后,村民们为祈求龙王爷保佑岁岁平安、大桥永固,又在桥西北侧的高地上建起一座龙王庙。龙王庙坐北朝南,南有戏台,北有大殿,中有戏院,七村村民每年于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前去祭拜,烧香磕头。同时又因贾汉复全力支持,凡建桥不足银两全由他作后盾,村民们感念其恩德,又于龙王庙西侧,建起一座贾汉复祠,还为他塑了像,也享受人们的崇拜。
因为交里桥建得宏伟壮观,加上一庙一祠的陪衬,成为曲沃县的一大盛事,清代秀才下裴庄义学先生王煜璋做对联一副,描述了交里桥的位置、督工、花费以及三代人修筑、七村集资的盛况和艰难历程:
桥起清河,四进士督工,资费十万金,三世修就;
会号仁兴,五福堂排宴,杯茗一捧雪,七下生成。
横披为“乐、乐、乐”,楹联对仗工整,特别是嵌入六出戏名,即《四进士》、《十万金》、《三世修》;五福堂》、《一捧雪》、《七下生》,令人十分赞叹。此联写好后,以木牌雕刻,黑底金字,悬于龙王庙大门之上,供人欣赏。
龙王庙建成后,每年的二月初二,不仅七村前来公祭,连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民也都汇聚而来,人们烧香磕头,祭拜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七村村正又筹资请来戏班,连唱七天,这样以来很快就形成庙会。各地的商铺小贩们运来货物,摆摊设点,搭设帐篷。交里桥两岸,下裴庄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商铺,摆满了针织百货、布匹鞋袜,以及山货木材、蔬菜药材、杈把扫帚、锅碗陶瓷等。除了货物外,更多的是各类小吃,其中饸饹面最负盛名。这里的面味正、量足,酸辣适中,特别是入座即食,十分快捷方便,加上烧饼、卤肉、卤鸡蛋,价廉物美,倍受人们欢迎,成
了曲沃县的一大名吃。
庙会期间,七村村民更是花样翻新,出动各种红火热闹,到会上尽情展演。其中裴南庄的挠抬、安古村的高跷秧歌、营里村的跑驴、上裴庄的锣鼓,特别是下裴庄桌上挠台和以后发展起来的自行车挠台更是别有风味,极具特色。
交里桥庙会传承数百年,虽然龙王庙早已毁失,祭祀活动没了,但商贸业至今仍历久不衰。
注:此文材料,主要由原县政协主席王震先生提供,并参照曲沃电视台《印象曲沃》栏目中的“交里桥”原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