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项目

十、北赵娘娘庙会
作者:杨浩有   发布时间:2019-06-23    浏览:
  北赵娘娘庙会在曲村镇北赵村东南方的娘娘庙内举办。娘娘庙坐北朝南,占地六十余亩,规模极为宏大。正南面是戏楼,戏楼后边为五间砖木结构房屋,前边三间向外伸出,八柱独立,支撑屋顶。除房顶筒瓦覆盖外,全部为木结构,从前、左、右、三面均可看戏。戏楼左右两侧均有高大的向阳门,供香客们进出。戏院内有东西廊房各十五间,中部有砖砌月台,最北边前有献殿三开间,进深二丈、分间一丈多。后为主殿,开间五间,进深二丈余,分间一丈多。中央神龛内供奉后土圣母神像,左右陪殿供关公、伯王神像。民国六年(1917年)逢会时不慎失火,将主殿烧毁,民国八年村民集资重修完工,塑神、绘画如前。1940年7月,娘娘庙主殿被日寇烧毁,庙内其它房屋,包括戏楼均在战乱中损毁。
  娘娘庙会始于清康熙年间,最早是村民为敬献娘娘神像,每年于十月下旬进行合村公祭,并邀请晋南蒲剧班到庙中戏楼演唱三天,费用由村中义和泰烟坊出大头,村民捐小头,每年只祭神、唱戏,并不逢会。清末至民国初年时,因祭神、唱戏时吸引了周边许多村民前来观赏,商户们也蜂拥而至,故形成庙会。庙会定于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会期三天,但三天后商户们都不愿离去,所以每年都会延续半个月之久。
  北赵村是曲沃县东北方通往襄陵、汾城、翼城、浮山的交通要道,会期恰在每年的秋末,此时正是农村秋收已完,冬藏开始的季节。小麦种完,棉烟上市,人们开始倒换牲口、购买家具、置办冬装,或者准备给孩子娶媳妇、置嫁妆。总之到会上售物、购物十分频繁,所以庙会上人山人海,买卖十分兴旺。每年逢会的总交易额都不下二三十万元。庙会期间所请的戏班、杂技班、说唱班,其费用部分由村中所留庙地的租金支付,不足部分由烟坊赞助,或从商铺的占地钱、摊派钱中凑够。
  庙会的名称为“骡马大会”,有蒙古来的群马和邻近各县的牛、驴、骡、猪、羊等,交易市场在庙南空地上。那里整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川流其间,看货、议价,牲口经纪人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估衣铺占满了庙内三十多间廊房,京货铺多用竹板搭设帐篷,一排一排地耸立在庙院内。其它地摊,像鞋帽、毡毯、鞍韂、竹器、陶瓷、铁器、木编、杂货、银炉、钱铺等各行各业,都分立于庙院四周的街巷上。这些商铺,有来自新绛、侯马的,有来自襄汾、浮山的,还有供洞、临汾的。其中临汾的森盛恒京货铺年年都来赶会,从未间断。因为常来,这些商铺的占地位置都较为固定。庙门南边有三家河南大饭店,专卖面食和合旋。除了外地的饭店外,更多的是曲沃的小吃店,有煿粉摊、烧饼摊、醪糟担、饸饹面馆、羊汤馆、油茶馆、炒面馆等,十分齐全。其它的小魔术、小杂耍、卖针的、卖调料面的也随处可见。
  庙会一直延续到 1937年,在日寇入侵,娘娘庙被拆毁后中断。建国后,虽几度酝酿,但都未能恢复,后经曲村区政府决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移至区政府所在
地的曲村。从此,北赵娘娘庙会于每年的农历十月中旬在曲村举办。对娘娘神灵的祭祀活动虽然全部消失,但以唱大戏、物资交流为主的古庙会却一直流传下来,至今不衰。
  注:此文材料,主要源自于“曲沃县文史资料”,由原文史研究员王琦先生撰写的《曲沃古庙会》文稿整理而成。
  庙会在曲沃农村兴盛了数百年,它以祭祀神灵为主,让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的追求与期盼,有了集中的表现与流露。在文化娱乐生活较为稀缺的年代,它填补了农村文娱活动的空白,给人们带来了看戏、观赏各种文艺表演的机会。在商贸业集中于城市,农村物质交换相对薄弱的年代,它又以商品高度集中,交换极具方便的特点,满足了所有民众的物资需求。可以说,古庙会是曲沃人们精神的追求,文化的渴盼,商品的满足,是每年人们生产、生活中离不了的重大事件。
  在举办庙会的过程中,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竞赛,使形式更加优美、表演更具特色,让每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对人力和物力,更是充分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给人们以自觉参与、尽力奉献、全心投入的空间和机遇。通过庙会,增强了村落的凝聚力,提升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与文化修养,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使社会更加和谐、民风更加淳厚。
  古庙会是曲沃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果实!也是曲沃人民创造力和才智发挥的结晶!
  它记录下曲沃近代史的脚步,也显示出劳动人民追求幸福、书写历史的伟大情怀!
  它是曲沃民间风俗礼仪的典范,也彰显出晋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灿烂辉煌!
上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