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悼公复霸
作者:梁敏 发布时间:2019-05-09 浏览:
第一节 孙周嗣位
公元前574年,栾书、中行偃派智罃、士鲂到成周接孙周回国嗣位。
孙周,晋襄公曾孙。晋襄公生幼子公子捷,捷生惠伯公孙谈,惠伯生悼公周。按辈分,孙周当为晋厉公之侄。当年,按规定晋国“不蓄群公子”,公子捷被安置成周,故襄公幼子公子捷一支便寄于成周洛邑。孙周在洛邑师事周卿士单襄公,自幼很好地接受了周礼的熏陶。孙周年幼有贤名,以至于受到晋厉公猜忌。栾书诬陷郤至,说其里通楚国,晋厉公尚能容忍,但言其亲于孙周,晋厉公则立刻对郤氏痛下杀手。可见当时毫无权势的孙周凭借在诸侯中较好的名声已对晋厉公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年轻的孙周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德才兼备,对天下大势非常关心,深得单襄公的赏识。单襄公评论孙周是一个具备了忠、信、仁、义、智、勇、孝、惠、敬、让的聪颖贤达之人,认为久后必有“争国之望”。
公元前573年正月,孙周与智罃、土鲂回到晋国,栾书、中行偃、士匄、韩厥等一班卿大夫到清源(今山西稷山县东南)迎接。孙周见到栾书后不卑不亢地说了以下几句话:“寡人羁旅他邦,不望还乡,岂望为君乎?但所贵为君者,以命令所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无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命,只在今日。如其不然,听卿等更事他人。孤不能拥空名之上,为州蒲之续也! ”栾书等立刻领悟了孙周未嗣先君的威严,皆战战兢兢回答:“臣等愿得贤君而事,敢不从命! ”孙周看到诸大夫是真心拥戴,就于正月辛巳到曲沃朝于武官,二月乙酉(初一)在新田正式即位,史称为晋悼公。
第二节 和民治国
悼公即位后,面临着拨乱反正,稳固政权,重振霸业的重大历史使命。晋国自灵公以来,政权内部专权风盛,卿大夫之间尔虞我诈,互相攻讦,争权夺利,严重影响了国内的团结和国力的增强,晋国霸业岌岌可危。为了巩固政权,平和纷争,重振“文襄霸业”,悼公首先惩治厉公时致君为乱的罪魁祸首胥童等,“逐不臣者七人”。而后,悼公根据自邲之战以来朝臣们的战绩和贡献,对内进行了重大调整。他选能荐贤,整饬内政,委任百官,拔擢魏相、土鲂、魏颉、赵武为卿,任命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任士渥浊为太傅,右行辛为司空,并起用弁纠、祁奚和荀宾等。
因厉公时代,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国人军赋负担沉重,悼公为了解决国计民生问题,命令百官施舍并免除国人(包括对卿族)所有的债务。他照顾鳏寡,救济贫困,援助灾荒,禁止邪恶,减轻赋税,宽赦罪犯,并严格规定只能在农闲时间调用民力,有土木工程时,亦不准违犯农时。他采纳魏绛的意见,下令国君以下的贵族将屯积的陈粮卖掉,使得“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同时还放宽对渔猎山林湖泊的禁令,令“公无禁利,亦无贪民”。景公时代,曾令士会重修法典,以强公室。悼公即位后,再以士渥浊为太傅,令他修改范武子之法,以教化国人,缓和公室与卿族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悼公上任后采取的 “惩乱、任贤、安民”的措施,很好地平衡了各卿族间的利益,减少了卿族之间的摩擦,减轻了对农民的徭役,刺激了国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力再度得以增强。正如《左传》所载:悼公治国“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凌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是年,晋悼公尚不满15岁。
治军方面,悼公将四军合并三军,精简大批冗员,以保障部队的灵活机动性,从而适应战争实际的需要。御戎原本是文公时代为国君驾车的职务,随着私家势力的发展,卿族也开始设御戎,悼公取消他们的御戎,改由在战时以军尉接任。同时,悼公又在各军分别派遣司马和军尉,用以御车训马和加强军队纪律,增强部队战斗力。
第三节 礼遇诸侯
悼公以前,晋国自恃国力强盛,对诸侯小国随意凌虐,完全不顾及他们的利益。悼公即位后,决定改变外交政策。
公元前569年,鲁襄公朝晋,请求把没有军赋的鄫国划为鲁的附庸,悼公答应了他的要求。陈国因忍受不了楚国的勒索,主动派大夫袁侨到鸡泽参加晋国的会盟。杞桓公知道了悼公对各诸侯的友好态度,紧忙到晋国拜贺悼公继位,并把女儿嫁给悼公做夫人。
公元前565年,悼公邀郑、齐、宋、卫、,等国会盟于邢丘(今河南温县)。大会上悼公改革文公三年一聘、五年一朝的旧礼制,重新规定朝聘期限和纳贡的数量。对于负担太重的诸侯,悼公予以减除纳贡,均分劳役。亲晋的郑国击败蔡国后,俘其司马公子变。郑简公在盟会期间,亲自献上蔡国俘虏,以示听命。同时,悼公不再用天子之礼在都城内接见朝聘的诸侯,而是亲自到郊外迎接。悼公在外交方面的改革,得到了各诸侯的认同和好感。
北戎中最强大的无终部落,于公元前569年遣使盂乐到晋国议和。悼公认为戎狄无信,不愿意接受和议。魏绛认为和戎有五利:“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士可贾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怀威;以德绥戎,师徒不勤,兵甲不动;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事迩安”。悼公采纳了魏绛的建议,并派他前往无终缔结盟约。北方的安定,使悼公从此可以专注于内政治理和向南的扩张了。
第四节 复兴霸业
晋国霸业中衰之时,晋国宿敌楚国乘机从晋手中夺取了中原腹地的郑国及南部的陈、蔡等国。为了重振“文襄霸业”,晋悼公开始采取保宋、服郑、联吴、疲楚、镇齐、慑秦、和戎的策略与楚再争霸权。
公元前573年楚发兵攻灭其东方小国舒庸。公元前572年6月,楚共王乘晋君新立之机,发兵会同郑军攻占晋与宋国的东部要邑彭城,以压迫宋国,并企图以此截断晋、吴两国的联络。是年冬,宋发兵收复彭城未果又遭受楚大兵压境威胁,只得遣使赴晋求援。晋主政卿士韩厥认为晋应针锋相对,发兵救宋,以取威诸侯,重振霸业,悼公从之。从此,晋国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外交会盟与武力征服。
地处中原东部及北部的宋、卫两国听命于晋。而宋国襟带河、济,屏蔽淮泗,地势开阔,一旦被楚控制,楚即可直趋曹、卫,进逼齐、鲁,钳击晋国。所以悼公将宋作为其与楚抗争的战略要地。晋于公元前571年春,率诸侯之师收复彭城。五月,再攻郑、楚、陈三国,以取威诸侯。
公元前570年冬,晋乘郑成公新丧,率齐、鲁、宋、卫、曹等国之师,在靠近郑西北边境的战略要地虎牢筑城,迫使郑臣服于晋。
公元前569年夏,晋悼公偕同周卿士单子与齐、鲁、郑、宋、陈、邾等国之君会盟于卫邑鸡泽,悼公的霸主地位重新得以确认。
为了进一步牵制、削弱楚国,悼公坚持晋景公时联吴制楚的战略。公元前564年夏,悼公派兵会同诸侯军队攻灭阻碍晋、吴两国交往的夷族小国偪阳,加强了晋吴之间的联系。
楚慑于晋势正盛,不敢与其轻易决战,故在与晋争夺对宋、郑、陈等国控制权的过程中,采取了晋来则退,晋去则进的策略。公元前563年冬,在以武力服郑后,悼公依照卿士智罃的建议,将晋上、中、下、新四军分作三军,轮番南下作战,不求取胜,只求速进速退,意在疲劳楚军。公元前562年,悼公利用晋较楚近于郑的有利条件,三度发兵会同诸侯之师攻打叛服无常的郑国,使楚军为救郑而疲于奔命。征战过程中,晋始终掌握着战局的主动权,史载此为“晋三驾而楚不能争"。晋悼公亲率诸侯联军攻郑,楚无力教援,郑从此诚心归服晋国。12月,晋郑在萧鱼鉴盟,郑国以“师悝、师触、师蠲、横阵车、屯守车各十五乘,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女乐二八”贿悼公,悼公退兵。此后二十余年间郑再不敢叛晋,楚亦无力再与晋争夺郑、宋。晋悼公以魏绛之功劳大,将乐队的一半赐予魏绛。
公元前560年,晋国卿大夫智罃、士鲂相继逝世。晋悼公在绵上涉猎并检阅部队,重组三军。悼公将新军暂时归并于下军,他以中行偃将中军,士匄佐之;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栾黡将下军,魏绛佐之。军队裁撤中,六卿们相互礼让,悼公论功行赏,和谐的气氛使晋国一片欢腾,君臣之间更为团结和睦。
公元前559年春,晋、吴、齐、鲁、宋、卫、郑、曹、莒、邾、滕、杞、小邾等国会盟向地。夏天,中行偃率领诸侯联军进攻秦国,以报栎地之败。晋悼公在国境线上督师,六卿率领军队进入秦国腹地,渡过泾水,秦国人不敢接战,便在泾水中投下毒药以阻止诸侯们的讨伐。中军元帅中行偃要求继续进兵,下军将栾黡却率领下军(其中也包括之前的新军,达晋军半数)私自回国,中行偃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结果这一次诸侯“合纵”伐秦,劳而无获,史称“迁延之役”。三军回国后,晋悼公便彻底裁撤了新军。
晋楚相争的同时,东方的齐国借机扩张,在灭掉莱国之后,与王室通婚,并联合莒、邾等对晋国进行骚扰。悼公十五年,齐军围鲁国的成地,又遣邾国攻鲁的南方。鲁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准备会合诸侯商讨邾、莒事宜,悼公却在参加会盟的路上生了疾病,会盟计划最终未成。
公元前558年11月,晋国后霸晋悼公病重,不久便与世长辞,时年不足 30岁,晋国复兴莉业之举随之终结。
第五节 英烈悼公
晋悼公中道崩殂,英年早逝,是晋国历史的一大憾事。正如后世所云:如果不是悼公过早去世,中国的历史很有可能将被改写。悼公少年继位,执政一十五年,时间虽短,但他却以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能力,书写了晋国历史上的又一段辉煌。悼公去世,后人溢祀为“悼”,以示对他的褒扬和怀念。
悼公生活于春秋中期,他是晋国霸业的中兴者,也是楚国霸业的终结者,他的出现将晋国霸业再次推向巅峰,重新形成了天下诸侯以晋为大的格局。即位之初,年少的悼公将厉公之死归罪于夷羊五等人,“逐不臣者七人”.既对厉公被弑向国民作了交待,又巩固了正卿栾氏和大族中行氏的关系,稳定了厉公被弑后的混乱局面。对世代有功的旧族委以重用,平衡了卿大夫之间的关系,缓解了尖锐的公室与卿族之间的矛盾。他一反景、厉两代打击强族的策略,消除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德治国,放弃公私旧债,减轻赋税劳役,减缩开支,禁止浪费,使国内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对中原诸侯,待之以礼,行之于义,革除外交弊政,重订盟国朝聘次数和纳贡数额,公平公允地处理同盟国内部事务,有效地孤立了楚国,强化了诸候联盟,突显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悼公救宋,服齐,伐郑,结鲁,修吴,和戎,先后大会诸侯十七次,表现出了他非凡的外交才能和征服中原的雄才大略。晋君方明,四军无阀,八卿和睦,四海宾服。晋悼公以自己的杰出才干,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文公时代社会繁荣祥和的景象。
总结悼公的理国之长大致有三点:一是以德和民,为政有方;二是知人善用,兼听则明;三是礼服者侯,仁爱公平。周天子的时代是以德治天下的时代,实行的是诸侯五服:即“邦内甸服、侯服,邦外要服、宾服,最远荒服"。悼公没有做到宾服四夷,他只用自己年轻的一生告诫了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德服人。公元前562年的萧鱼之会上,郑的使臣历数悼公十几年来一次次征战和会盟的功绩,认为那是悼公明己志,彰己德,统一思想,以德服人的过程。悼公去世,郑国的执政公子虿,真心诚意参加悼公的葬礼,归附后,郑国在与秦国的作战中,其军队冲锋在前,义无反顾,悼公去世后十余年,郑国不曾叛晋,也不曾背叛晋联盟,仔细辨之,这也正是悼公品格感召天下的结果!
纵观中国历史,儒家以德化民,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们不知道,假如悼公能多活十年,晋楚之间的形势将会怎样?假如悼公能多活二十年,春秋的形势又会怎样?再假如悼公能一直活到八十岁,中国的历史又将会怎样?悼公的德化也许会德服天下,万世不古!而后人把六卿专权,三家分晋的责任归罪于悼公,实在是荒谬奇谈。德政服人是为政者永远的追求,政治也需要人性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