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恃卿定公
作者:梁敏 发布时间:2019-05-09 浏览:
第一节 士鞅为政
公元前511年,晋顷公之子姬午即位,史称晋定公。
公元前509年,魏舒死,士鞅为政。土鞅执政七年,贪得无厌,利用一切手段压制打击赵鞅,而赵鞅却韬光养晦,在自己的邑地积极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政治上,赵鞅选贤任能,收养谋士。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恤、史黯、窦辖等,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广泛结交。赵鞅派董安于理習阳,要把晋阳经营成自己的大本营。董安于治理晋阳,赵鞅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中行寅等人原来所筑的壁垒。董安于到晋阳后却加固增高了原来的壁垒。赵鞅来到晋阳,看到壁垒未拆,一定要杀掉董安于才肯入城。随从极力劝谏,指出增高壁垒后的益处,赵简子即刻“以免难之赏赏董安于”。赵简子的家臣周舍好直谏,周舍死后,赵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问其故,赵鞅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赵鞅因此附赵邑而怀晋人。
经济上赵鞅推行了新亩制,调整了新的纳税标准,不断积蓄经济实力,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而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但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晋国六家亩制的改革,认为赵氏的改革最为成功,因此“晋国归焉”。
第二节 霸业崩溃
公元前507年,鲜虞在晋地平中打败晋军,俘虏恃勇轻敌的晋将观虎。楚国攻蔡,蔡侯朝晋,请攻楚。次年三月,土鞅陪同晋定公与周使刘文公、齐使国惠子、宋景公、蔡昭侯、卫灵公、鲁定公、陈惠公、郑献公、曹隐公以及许、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十八路诸侯会盟昭陵,商议救蔡。会盟中间,晋中行寅强向蔡侯索贿,不得就阻止士鞅出兵,蔡昭候大失所望,转而叛晋投靠了南方的吴国。诸侯目睹士、中行如此阜劣的行径和晋国国君的无能,也转而去投靠了正汲汲谋取中原霸权的齐景公,晋国从此失去了众诸侯的支持。
公元前505年,晋士鞅军围攻鲜虞,报观虎之仇。
公元前504年六月,晋将阎没率军動王,并为周敬王修建胥麻城。
八月,宋国司城乐祁劝宋景公示好晋国,宋景公决定让乐祁使晋。乐祁感到使晋有险,接受家臣之计,将自己的儿子乐测推荐给宋景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然后出使晋国。晋国正卿士鞅派赵鞅前去迎接。赵鞅与乐祁在绵上会晤,乐祁把60面上好盾牌赠与赵鞅。至绛后,乐祁住进了赵府。乐氏家臣陈寅觉得不妥,就劝乐祁说:“乐氏一族以前皆依范氏,如今晋国范氏正值强盛,这次他们改换门庭投靠赵氏,还将贵重宝物赠与赵鞅,君恐要有灾难”,乐祁不以为然。士鞅看到昔日依靠自己的乐氏家族投靠了赵鞅,立刻以执政之身,强谏定公,污蔑乐祁身为宋使,擅自作主,勾结赵氏,图谋不轨。土鞅一手遮天,晋定公只得下令逮捕乐祁。
公元前503年,郑献公与齐景公结盟,晋国彻底失去了郑国。郑献公又结好卫国。随即郑、卫向鲁国发起进攻,鲁国不支,向晋国求救。
公元前502年夏,执政的土鞅联合中行寅、赵鞅出动大军救援鲁国。齐国、郑国、卫国不敢接战。晋军回国途经卫国,三卿商议派赵鞅去会盟卫侯,晋、卫双方在郭泽会盟,晋国只派两大夫前去与卫灵公会见以示羞辱。盟会上,卫国请晋国大夫执牛耳敢血。成何说:“卫国是小国,就像我们晋国温县、原县一样,怎么能等同诸侯国家? "将要蘸血涂抹嘴唇时,卫君先蘸上血,涉佗按住他的手,要先酞血。卫君发怒,卫国卿士王孙贾疾步上前解围说:“盟誓是用来申明礼义的,卫君哪里敢不遵照礼义接受盟约呢。”这次结盟赵鞅用人不当,致使卫国被逼上梁山,背叛了晋国。
乐祁被囚晋国长达三年,诸侯尽皆反叛晋国,国际形势进一步恶化。公元前502年,赵秧向晋定公请命说:“如今天下奉晋者寡,宋是晋国最好的盟友,我们还对他的使臣这么不客气,试问天下诸侯还有谁愿意与我们结交?”定公认为赵赖育之有理,就将赵秧的想法咨询执政士鞅。诸侯相继反目,已使士鞅焦头烂额,但士鞅还丝毫不予让步。他私下找到乐祁说:“我们国君当初扣押你是害怕宋国也反叛晋国,现在你若回国,须用嗣子乐阁来换。”乐祁拒绝了土鞅的条件,但释放乐祁的呼声越来越高,土鞅只好同意以范氏的名义放乐祁回国。
乐祁还没有走出太行山就病死了,士鞅立刻要求夺回乐祁之尸,以作为与宋国讲和的资本。曾经取信于诸侯、用诚于天下的霸主,如今到了利用死人要挟盟国的地步。
第三节 四卿主政
公元前501年,士鞅去世,智踩执政。阳虎逃晋国,齐景公攻打晋夷仪。
公元前500年,赵鞅围攻卫国,报夷仪之仇。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欲将邮郸五百户迁往晋阳,其族叔赵午不允,赵鞅杀死邯郸大夫赵午,赵午之子赵稷据邮郸发动叛乱。范氏家主士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协助赵稷反抗赵氏。赵鞅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三家紧追不舍,兵围晋阳城。
韩不信与魏侈奔走劝说执政智踩,只把范氏、中行氏作为叛敌,赦免赵鞅。12月12日,赵鞅回到都城继续担任上卿,智踩、赵鞅、韩不信、魏侈四卿主政。四卿在晋定公的宫殿里盟誓,誓死要讨伐范氏和中行氏。智踩早有一个打算,就是让范氏旁支士皋夷充当范氏宗主、智氏宠臣梁婴父取代中行氏之位,国家继续由六个家族来分治,现在他将这一想法说给赵鞅,想争取他的同意,结果
赵鞅坚决反对。韩不信、魏修这时也追随赵鞅,他们知道,梁婴父代替中行氏,必然成为智踩的死党,赶走贪婪的士吉射,换上士皋夷,范氏依然强大,而且如果范氏、梁氏位列六卿,那么他们必然亲近于智氏,对韩、赵、魏三家的威胁会很大。于是韩、赵、魏异口同声,反对恢复六卿制,智踩无奈只能作罢。
赵鞅对智踩的意见执意不从,严重侵害了梁婴父的利益。梁婴父便对智踩私下里说:“赵鞅的势力强大这么快,都是因为有董安于,如果不处死董安于,赵氏终有一天要统治晋国,为何不以董安于先发起战祸之名去责备赵鞅?"智踩采纳梁墨父之计,派人转告赵鞅:“士吉射、中行寅发动了叛乱,战争最终是由董安于挑起的。晋国的法律早已载明:率先发动祸乱的人必须处死。如今范氏、中行氏已经服罪,怎么处置董安于,您就看着办吧! ”赵鞅当初迟迟不肯迎战范氏、中行氏就是担心会有如此结果。赵鞅六神无主,深恐赵氏也成为众矢之的,又自觉愧对于董安于一片忠心。事情僵持不下,董安于主动开导赵鞅说:“如果我死,晋国就会安宁,赵氏就会无恙,我那里还用得着继续活下去呢?人生谁无死,我董安于之死已经来得很晚了! ”说完上吊自尽。
第四节 鏖战中原
公元前496年,赵鞅请命定公进剿中行氏、范氏叛军,当时晋国“智氏主内,赵氏主外”,后赵秧改名志父。初夏,赵鞅率晋军向范氏、中行氏盘踞的朝歌进军。中行寅、士吉射遣使向齐景公求援。齐景公约定鲁定公、卫灵公于脾地、上梁之间会见,商讨救援朝歌一事,同时邀请宋景公也加入了反晋阵营。
士吉射、中行寅为能够打击晋国后方,以减轻朝歌正面压力,就派遣亲信析成前去联络戎狄,怂恿戎狄军袭击晋国绛地。夏末,二卿乱军与戎狄联军趁晋国大军主力被赵鞅带往前线,绛只有智氏一族军队驻守之际,向绛发起了突袭。智踩派军队稳守绛,乱军力竭而败。析成射逃亡成周、小王桃甲逃进朝歌。
入秋,齐景公与宋景公在姚地会面,再次商讨救援范氏事宜。赵氏大军围困朝歌,意在围城打援。范氏、中行氏家臣籍秦、高强从朝歌突围,到范氏、中行氏二卿原封地,召集二卿家族军队救援。冬,范氏、中行氏家族军队向晋国路地发起进攻。为响应籍秦、高强的军事行动,郑献公在齐景公支持下与范氏家军联合,也进攻赵氏的封地--百泉。面对范氏、中行氏的多路进攻,赵鞅沉着应战,分别于潞地、百泉大败叛军。双方恶战半年,进入战争休整期。
公元前494年初,赵鞅带领部队向邯郸发起猛攻,以图速战速决,邮郸告急。齐景公、卫灵公北调朝歌援军救援邯郸,包围赵氏的基地五鹿。
齐景公与卫灵公商讨救援范氏之策,又在乾侯会晤。齐景公约定卫国孔雷,联络不满晋国的鲜虞人进攻晋国,并攻占棘蒲,以解邮郸之围。
入冬后,赵鞅再次出军攻打朝歌。齐景公调拨了大量的粮食与军队,由郑国子姚、子般押运去增援朝歌,士吉射率领军队迎接援军。
公元前493年,赵鞅率军迎战增援的郑军,由于敌众我寡,兵士怯阵,形势一度出现严峻,赵鞅亲自作战前动员,他说:“范氏、中行氏违背天命,斩杀百姓,欲专权晋国,灭亡晋国,我们的国君过去虽然依靠过郑国,但如今郑国无道,抛弃我们的国君而帮助叛军,我们决定顺从天意,服从军令,推行德义,清除耻辱,战胜敌人。此役此战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園免。如果战败有罪,我愿接受绞刑,死后以下卿之礼下葬,埋葬只用三寸厚桐木棺材,不用衬版与外棺,棺材也用没有装饰的车马装运,我也耻于将我的尸体葬于先祖的墓地! ”这次战役史称“铁之战”,赵鞅在“铁之战”前的誓师动员会成了后世兵家的榜样,商鞅甚至将赵鞅的这种进行战前动员,鼓舞土气、奖励兵士的作法制定成“军功爵制度”,在以后的征战中长期使用。
八月初七,赵军与郑军激战,大夫邮良为赵鞅御戏,卫崩聩为车右。赵氏的部队集结待定,形势仍然是敌众我寡。赵军看到郑国大军,不禁哆嗦。这时候赵鞅又一次作战前演讲,他说:“毕万匹夫也,连续七次作战都很勇猛,生俘敌军,获得马匹四百,在家里得到善终。诸位努力吧,我们不一定就死在敌人手里! ”晋军敢死队拼了命向郑国大军冲去,赵鞅身先士卒,亲冒矢雨,郑军击中了赵鞅的肩膀,赵鞅倒于战车上,蒯聩用戈将赵鞅的身体捞起,赵鞅站立起来,继续指挥作战。晋军看见主帅如此神勇,士气空前高涨,迅猛向前冲击郑军,郑军节节败退,死伤过半。赵鞅因伤势过重,提前离开战场,军队由卫国太子蒯聩指挥继续追击,最后郑军不得不抛下粮草辎重,夺路而逃。
“铁之战”晋军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勇克敌制胜,大败郑军,赵鞅非常满意。他宣布退兵后,要大规模犒赏三军。
第五节 赵鞅专权
公元前493年人秋,正卿智踩去世,赵鞅担任执政,结束了“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的政治格局,从此,赵鞅内外兼顾,集军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诸多大权于一身,开始了在晋国长达17年的独裁,司马迁记为“赵名晋卿,实专晋权”。
公元前492年,赵鞅率领晋军向宗周进攻,周王室震惊。赵鞅要求周室向刘氏问罪。刘文公在晋国的强压之下,只能屈服,杀死贤臣丧弘,赵鞅方兵回国。十月,赵鞅开始清除范氏余党,他直接派人杀死士皋夷。智踩原来太立士皋夷继范氏、宠臣梁婴父继中行氏,而赵鞅此次干脆将晋国三军六卿本减为二军四卿。
不久,齐国国惠子、卫国石曼姑率领联军包围晋的戚邑,此时赵鞅正在目内调兵遣将,就暂时隐忍了齐、卫的挑衅。冬天,赵鞅率领晋军主力包围朝歌中行寅预料朝歌无法再固守,便借口攻打外城,顺势实施了突围。10月2日,中行寅逃往邯郸,赵稷收中行寅入部郸。士吉射独自固守朝歌,朝歌危在旦夕。
公元前491年7月,齐景公命大夫田乞、弦施带领齐国一支偏师,会合工卿宁跪带兵救援朝歌。赵鞅避实就虚,移师攻打邯郸。至9月,赵鞅兵临邯单大举攻城。中行寅、赵稷在邮郸固守近两个月,终于抵挡不住晋军的攻势,1月,邯郸守军力竭而溃,赵鞅率军人邯郸。郴郸破后,中行寅逃亡鲜虞,赵稷奔临地。
齐、卫联军听说邯郸被围,便派弦施领军前往救援,半路上弦施救取了正在败逃的赵稷,并将临地的城墙拆毁。齐景公派国夏向晋国腹地发起进攻,短短一个月国夏连续攻陷晋国的邢、任、栾、郁、逆畴、阴人、盂、壶口等城池,并一直打到鲜虞,护送中行寅至柏人。
公元前490年春,赵鞅率领晋军向中行寅、士吉射发起最后的进攻,他将柏人团团包围,中行寅、士吉射在柏人城中无法立足,弃城逃亡齐国,近8年之久的晋内战被平定。范氏和中行氏被剿灭后,邮郸、柏人之地归赵鞅所有,赵铁从此俸禄、城池、土地不少于晋君。(1966年,山西侯马出土的“候马盟书”记录的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赵鞅与各路诸侯及众卿一次会盟时所订立的约信文书。)
第六节 黄池之会
公元前490年夏天,赵鞅率领晋军讨伐卫国,包围卫国中牟,并准备谋立卫公子蒯聩。这次出兵是自公元前497年二卿之乱以来,晋军第一次主动对外用兵,标志晋国已经走出内乱的阴影。
第二年,齐景公猝死,宋国和好晋国。后赵鞅再次出兵攻打鲜虞。
公元前485年,赵鞅率领晋军主力攻打齐国,攻占了犁(在今山东省临邑县西)、辕(在今山东省禹城县一带),并拆毁了高唐(田氏起家的封地)的城墙。赵鞅为了惩处近年来不断干涉晋国内政,并收留晋国作乱二卿的齐国,一直乘胜攻入齐国腹地赖城才班师回国。晋国再遣魏侈攻打卫国以图强行拥立蒯聩。
公元前482年夏,晋、吴会盟于黄池(在今河南省封丘县)。赵鞅陪同晋定公赴盟。吴王夫差也亲自带兵至黄池。鲁哀公与子服景伯按约前来,周王派单平公赴会。就在夫差与晋国争做霸主之时,勾践乘虚攻人吴国都城姑苏,杀死夫差太子友。夫差为了不影响盟会上争霸,秘密处决了七名报信吴 兵,强忍悲痛参加盟会。7月6日,霸主要先献血,吴人放话:“于周室,我为长。”晋人反驳:“于姬姓,我为伯。”双方僵持不下。面对蛮横的吴国人,晋国人在争论中似乎很难占到上方,于是赵鞅准备付诸武力,他喊来司马寅说 “天色已晚,大事未定,这都是臣子的罪孽!去!擂鼓整军,两边的臣子死战一番,长幼顺序自然可定! "司马寅精细,对赵鞅说“您先少侯,让我再观察一下。”司马寅一会回来对赵鞅说“肉食者气色不应该晦暗,现在我看到吴王面色不对,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是不是他的军队战败了?或者他的太子已死掉?如果这样,夷人生性轻率浮躁,一定不能长期坚持,我们还是先等等看吧。"赵鞅听了这个建议,干脆终止了交涉,就这样一直与吴人对峙。夫差心中有事,底气不足,只好同意由晋定公先酞血。黄池之会,赵鞅勉强保住了晋国的霸主头衔。
卫灵公死后,传位其孙子公孙辄。蒯聩投奔赵鞅。公元前481年,赵鞅拥立蒯聩为君,是为卫庄公。蒯聩忘恩负义,赵鞅将其拥立后,他立即背晋亲齐。公元前478年,赵鞅遣使质问卫庄公,要求卫国派太子入晋为质。卫庄公借故推辞。6月,赵鞅率领晋军大举讨伐卫庄公,卫庄公向齐国求救。齐国执政陈恒命国观领军出征救援卫国,另派陈璀监军。陈璀被晋军勇士活捉,赵鞅见好就收,停止用兵,但屯重兵于邯郸,以窥视卫国举动。10月,赵鞅再度伐卫,他亲自播鼓助战,晋军勇往直前,一气攻下楚丘外城。迫于赵鞅的压力,卫人亲晋派石圃驱除卫庄公向赵鞅求和,赵鞅再拥立公孙师般为卫公后撤军而去。卫国附晋,卫庄公奔齐。
之后,卫庄公、师殷相互攻杀不止,齐国见有机可乘,派陈恒伐卫,拥立卫公子起为卫公。公元前477年,石圃发动政变,驱除卫公起。卫出公辄趁乱回国,驱除石圃,稳定了局势,卫国再次成为齐国的盟友。
公元前479年年末,赵鞅病重,次年初,赵鞅舍弃嫡长子赵伯鲁而传位于才能出众的庶子赵无恤,临终前他将赵无恤招到病榻前说:“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言乞去世,赵无恤继为赵氏大宗之主,史称赵襄子。
第七节 功勋赵鞅
晋定公在位37年(前511年至前475年),周代的宗法制度逐步崩溃,世卿世禄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晋国已由原来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发展到 “公室弱而卿族强”。魏舒、土鞅、智砾、赵鞅四鄉相继执政,基本上操纵了晋国的生杀予夺大权。六卿大批蒙养谋士,拼命扩张领地,轮流当朝坐庄,晋定公酷似偶像,难有作为。晋定公的时代实际上是赵国基业的开创者赵鞅的时代。
综观赵鞅一生,他出生于晋的名卿赵衰、赵盾家族,是晋卿赵景子赵成的嫡长子。他在晋定公时代执政二十二年之久,是晋国历史上态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改革家、赵铁是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是那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他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史书上并称为“简襄之烈”。赵鞅对春秋战国历史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赵鞅在军事上讨伐晋的腐朽势力,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积极向旧的宗法制度发起猛烈冲击,动摇和瓦解了奴隶制的基础,加速了晋国封建化的进程,他的影响甚至波击到后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赵鞅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措施很少保留奴隶制的痕迹,一系列改革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时期的进程。他在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公元前475年,赵襄子穿孝服,北登夏屋山(又名华屋山),宴请代王(在今河北蔚县),襄子命厨子用铜勺击杀代王,率师平定代地,封兄伯鲁子周,代成君,开始继承他父亲的基业。也就在这一年,在位时间37年,可是却7能掌握政权,国事完全由正卿而定的晋定公去世,国人继立其子错(又名凿)为君,是为晋出公。
第八节 赵鞅之墓
1987年7月,太原第一热电厂在太原市南郊的金胜村附近进行第五期工程扩建,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古代墓葬。随着一件件文物的出土,考古专家发现,这座墓葬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堪称已发现的东周晋国墓葬之最。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在墓主人内棺附近发现一件刻有五个线刻文字的青铜戈,这个铜戈是墓主人生前佩带的防身之物。1965年,在侯马晋国遗址,人们发现的“侯马盟书”上的文字,与晋阳春秋大嘉墓主人身边的青铜戈上五个线刻铭文的字体极为相似。按照侯马盟书上的文字字形,这五个字被考定为“赵孟作御戈”,由此推论墓主人是赵盂。
根据这个重要线索,查阅相关历史书籍,考古发现,在晋国历史上的赵氏家族祖孙数代中有五位赵盂,分别是死于公元前599年的赵宣子;公元前 545年的赵文子;公元前475年的赵简子;公元前425年的赵襄子和公元前 350年赵成侯。省社科院专家认为:"古人的长幼排序很有讲究,家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在古人那里称为伯、仲、叔、季或者是孟、仲、叔、季,老大均叫孟或者伯。”那么,哪一位赵孟才是这座大墓的主人呢?经过对墓葬出土文物的研究,认为它是春秋晚期的墓。此外,墓中随葬兵器约650件,远远超过同一时期的诸侯墓和卿大夫墓。墓主人腰间就佩有4把铜剑,棺内还有其他各类兵器逾40件,这种现象在当时是罕见的。
是什么样的人可以享受这样的厚葬呢?社科院专家介绍,在西周时期,对于鼎的运用很有讲究,也是有礼制规定的。比如,周天子用九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考古专家在春秋大墓中发现,它前后使用了二十七个鼎,并且它的正鼎是七个的、六个的、五个的,表明规格非常之高。再加上位于赵卿墓的东北侧还陪葬着面积达110平方米的大型车马坑,赵卿墓发掘出的战车和战马数量大大超过了当时一些诸侯国国君的陪葬。可见墓主人生前拥有庞大的武装力量,经常转战疆场,军威显赫,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勇士。
通过种种分析、研究,专家确定,这座墓葬的拥有者,很可能就是担任晋国执政卿达22年,比咤疆场,雄霸于诸侯的赵简子(赵鞅)。也就是他在2500多年前命董安于修建晋阳古城,从而开启了太原城的建造历史。赵卿出身在晋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的赵氏家族,他在位期间通过九年的斗争,击败了晋国六大权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发掘中发现,墓主人的口中含着玉,头两侧和身体表面,都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玉佩饰以及水晶珠、金带钩等,极为富丽奢华。墓中还出土了包含青铜、黄金、玉石、骨、陶、蚌、贝等质地的随葬品3000件以上。还有一处大型的由马坑和车坑组成的陪葬车马坑,这个面积达110平方米的曲尺形车马坑,内放马 44匹,车16辆。车种类多达七、八种,车真形态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中圆形车舆属国内罕见。墓葬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堪称东周晋国墓葬之最。
夏朝至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青铜器时代。赵卿墓中的青铜器多达1690件。最主要的随葬品是几组大小依次排列的铜鼎,19件音色齐全的编钟,以及总数超过了650件的青铜兵器,都是墓主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也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一个缩影。
墓中最精美的当属鸟尊。鸟尊通高25.3厘米,是一件酒器,器形呈昂首挺立的鸟形,鸟颈与中空的腹腔相通,尖锐的弯喙成为自动开合的流口,当倾斜鸟身往外倒酒时平衡稳定。鸟尊造型和谐,纹饰华美,铸造精巧,浑然一体。即便是分铸的器盖上的纹饰也与整器的装饰图案连接得天衣无缝,连鸟足掌上的蹊也制作得生动逼真,能将冰冷的青铜在铸造中掌控到如此地步,让人不得不赞叹其工艺之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