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化典故

三豕涉河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05    浏览:

  [典源]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典义]  古代“三”与“己”、“豕”与“亥”字形相近,卫国读史记的人误将“己亥”读成“三豕”。故而“三豕涉河”,是“己亥涉河”的误传。因而后人遂以“三豕涉河”、“三豕渡河”喻文字的讹误或指传闻错误。

  [典实]  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晋师三豕涉河)。”子夏说:“这是不对的。‘三豕’应是‘己亥’。‘已’和‘三’形体相近,‘豕’和‘亥’写法类似。”史实果然如此。子夏来到晋国一问,晋人回答说:“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何谓“己亥”日,即每月的十八日,在古历上就称之谓“己亥”。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史书上的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其实是正确的,也有很多似乎正确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东西,不能不分清。怎样分清?就是要顺着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和分析传闻,这样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按《吕氏春秋·察传》的话讲就是:“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怎能分?“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上一篇:三人成虎
下一篇: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