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一出《史记·春申君列传》: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又出《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典义] “民不聊生”,原谓楚春申君出使秦国,劝说秦王时引发的。后人便把“民不聊生”形容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老百姓无法依赖生存下去。
[典实] 战国后期,秦昭王雄心勃勃,想一统天下,诉诸武力,重用白起为大将,向韩、魏频频发起进攻。公元前273年,白起在华阳(今河南新郑县)打败了韩、魏,活捉了魏国的大将芒卯,韩、魏无可奈何,降服了秦国。
秦昭王在韩、魏降服之后,紧接着又把矛头指向了南方的楚国,命令白起与韩、魏共同伐楚。韩、魏同秦国,是明降暗不服,迟迟不与发兵,因而共同伐楚还未成行,消息却传了出去。楚顷襄王听说韩、魏、秦要联兵伐楚,便派楚相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春申君,战国时四公子之一,很有辩才,当他到达秦都咸阳的时候,秦国已命令白起攻打楚国,破了楚巫郡、黔中郡。接着,又攻陷了鄢郢,占领了江陵。楚顷襄王没有办法,只好把国都迁徙到一千多里以外的陈县去避乱。这下可苦了遗留下来的楚国百姓,遭到了秦兵铁蹄的肆意蹂躏。而秦兵却凯旋而归,受到秦昭王的丰盛犒劳,赐封白起为武安君,并在殿堂大摆庆功宴席。席间,秦昭王竭力赞扬白起善于用兵,要他养精蓄锐,准备吞灭韩、魏两国。白起欣然受命。
就在秦国打了胜仗、君臣上下一片欢庆的气氛中,楚使春申君黄歇胸有成竹地给秦昭王上书,分析了秦国联合韩、魏攻伐楚国的利害关系。他说:“《诗经》上有这样的话:‘大军远跋攻伐,乃军之大忌’。由此看来,楚国乃是秦国的后援力量,其余的邻国像韩、魏才是秦国的敌人呢。《诗经·小雅·巧言篇》说‘那跳跃的狡兔,一遇到猎犬,则一定会被抓的。他人有某种心思,我一揣度,就可知道’。而今大王中途竟然相信韩、魏的友善,这正好同当时吴国相信越国一样啊!臣听说,敌人不可宽恕,时机不可失去。臣恐怕韩、魏在表面上是用谦卑的言辞来隐讳本身的祸患,而实际是用这种方法来欺骗贵国吧!臣力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大王对于韩、魏没有累世的恩德,而却有累世的怨恨啊!要知道韩、魏的父子兄弟,接连不断地被秦国杀死的,到现在将有十世之久了,国家因此残破,社稷因此损坏,宗庙也因此毁灭。他们的人民,有的被挖肚断肠,有的连头带颈被砍了下来,身首分离,骸骨被扔在草泽之间,僵死在地上的头颅随处可见。在韩、魏两国,可以接连不断地看见,他们的父子老幼,被绳索系着头,捆着手,都成了俘虏相随于路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鬼神,也难免哭泣哀伤,得不到皿食的祭享。人民更是无法生活下去(人民不聊生),以致家族远离分散(族类离散),沦为仆妾的,布满天下。所以说,韩、魏一日不被灭亡,那实在是秦国的忧患,现在大王反而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攻打楚国,这不是抱薪救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