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化典故

徒读父书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04    浏览:
  [典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七年,秦与赵军相拒长平,时赵奢已死……赵王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赵)括,若胶柱鼓琴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典义]  “徒读父书”是蔺相如说赵括不过是读过他父亲的兵书而已,只能纸上谈兵,没有真才实学。后人遂以“徒读父书”喻只知空谈前人的理论,不能领会变通。
  [典实]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六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相持于赵国的上党长平。长平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这时,赵国的名将赵奢已经过世,而蔺相如又正在病中,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去抵御秦军。一连打了几仗,赵军都打败了。于是,廉颇采取了坚壁不战的战略。不管秦军怎样挑战,赵军都固守不出。秦军没了办法,便派出大批间谍到赵国邯郸,造谣中伤廉颇老将军,以离间赵王与廉颇。秦国散布说:“秦军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独怕马服君赵括为将!”赵孝成王上当了,便信以为真,派赵括为将,以代廉颇。蔺相如听说了此事,便上朝面见赵王,说:“大王只凭虚名,使赵括为将,就像弹奏一个调门的鼓瑟一样,是弹不成曲调的。它又好像用胶把瑟的弦柱粘死,无法调松紧,只能弹一个调。”以此比喻赵括只能死读其父的兵书,不知变通,打不了胜仗。赵王不听,仍然派赵括为将。结果,兵败长平,使秦坑杀了赵兵四十万。历史上谓之“长平之战”,给后人留下了“长平冤魂”的典故。

 
上一篇:纸上谈兵
下一篇: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