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化典故

高山流水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04    浏览:

  [典源]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种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典义]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弹的两个琴曲子。后世遂以此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的高妙。宋文天祥说:‘‘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王安石说:“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李好古也说:“流水高山调不徙,钟期一去赏音孤。”

  [典实]  “高山流水”是伯牙鼓琴、子期听琴引发的又一典故。其典实不能不讲到成连。成连是俞伯牙另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不仅是师徒,而且还是挚友和琴友,二人经常交流思想、切磋琴艺。

  相传,成连先生也是位非常高明的琴师,其琴艺和声望都在伯牙之上。故而伯牙慕他大名,经过长途跋涉,去拜他为师。成连先生见伯牙虚心好学,求学心切,培养有望,就答应收他为弟子。

  伯牙在成连先生那里,学习了三个冬春。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懈怠。老师指到哪儿,他学到哪儿。他心领神会,总有所悟。成连先生见他如此长进,心里非常喜欢。一天,成连先生对他讲:“伯牙,你的演奏技巧,有了极大提高。但美中不足的是,你还没有达到得心应手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新乐曲调的高超境界。”伯牙说:“老师真是说到了我的要害处,我也感到琴能弹来,思想感情却抒发不出来,更表达不出自己的琴音和情趣。弟子请老师多指点,多多教诲。”成连先生说:“那好,我有一位老师,住在东海之滨,我们不妨一起去向他请教,帮助你进一步提高吧。”伯牙说:“那真是求之不得呢!”

  第二天,他们俩就上了路,栉风沐雨,晓行夜宿,来到了东海之滨。一望无际的大海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只得扬帆启航继续前进。经过好几天的风浪颠簸,他们好不容易才来到东海仙山之一的蓬莱山。船一靠岸,成连先生让伯牙带着琴先上了岸,并对他说:“你在此稍候,待我去请老师去!”说罢,就把船撑开了。

  伯牙一人留在蓬莱山上,静候先生归来,等啊,等啊,一连等了几天,连个人影儿也没等见。面对他的是浩瀚的大海,一望无际的碧波,汹涌澎湃的惊涛,一个接一个的巨浪;还有那茂密的山林,层苍叠翠的山峰,连绵起伏的山巅,群鸟齐鸣的动人情景。这时,伯牙才醒悟过来,老师是让他全神贯注地听那东海浪涛之声,山峰上的松涛之声,山林中的百鸟齐鸣之声。这气势磅礴、变化万端的自然景象,激起了伯牙的创作热情。于是,他摆好琴,调好弦,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情感全部都倾注到琴弦上。他弹一遍,听一遍;听一遍,弹一遍。他边听、边弹、边吟、边改进,便创作出了“高山流水”的名曲来。他觉得这东海之滨没有白来,短短的几天时间,就使他的琴音、琴曲、琴艺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收获真是太大了。就在他有所感悟、大有收获的时候,成连先生把船撑回来了。先生一上岸,就向他热烈祝贺。从此,伯牙成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操琴的高手和名手。

  有一天,伯牙弹琴,心想着高山,琴音里就弹出了高山的万般景象。钟子期听了,说:“善哉,善哉,简直像巍峨泰山屹立在眼前!”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拨动琴弦,心里想着流水,琴声里又弹出了碧波万顷、惊涛骇浪、汹涌澎湃。钟子期听了,又说:“这真是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于是,后来人们就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己、知音,或者用来比喻乐曲的高妙、高雅、婉转动听。

上一篇:伯牙鼓琴
下一篇:靡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