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国语·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吴王昏乃戒,今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环甲,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人……(以)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赠,望之如荼。王亲自秉钺,载白旗以中陈(阵)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鹅、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
[典义] “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白花一样白。荼,古代是指茅草的白花;火,这里谓红色。即像火一样红。后人遂以“如火如荼”,一是形容军容盛大;一是用来比喻气势旺盛;又一是叙述热烈或激烈场面。
[典实]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偕同鲁哀公、卫出公、单平公一块儿来到了卫国黄池,派人去请晋定公来会盟。晋定公不愿意去。赵鞅说:“夫差这回带着大队人马到中原来,气势汹汹,不可一世,是成心跟晋国作对。他派使者来请主公去会盟,这是‘先礼后兵’的意思。主公如果不去,正好中了他的诡计,我想咱们不如也带着大队人马去,不管是会盟也好,还是动武也好,到时候主公可以随机应变。”晋定公采纳了赵鞅的建议,带着兵马,偕同赵鞅一起来到了黄池。
按照惯例,中原诸侯会盟,晋国是当然盟主。可是这次会盟,吴王夫差不服,他与晋定公为了争会盟的先后次序,一连闹了好几天。赵鞅说:“这没有什么好商量的,晋国一向是诸侯的领袖,这次会盟依然是诸侯盟主,晋国应当歃血在先。”夫差不同意,让相礼王孙雄去对赵鞅讲:“晋国的祖先叔虞是周成王的兄弟,吴国的祖先太伯是周武王的叔伯爷爷,论辈分大小,晋国差了三代,吴国是长辈,理当为先。再说,以前晋国和楚国订立盟约,已经让楚国占了先,难道说吴国还不如给吴国打败了的楚国吗?”双方争执不下,歃血结盟陷入了僵局。
就在大伙儿都僵着的时候,吴国内臣忽然来报,越王勾践命范蠡为大将,亲自率领大军来攻打吴国。太子友、王孙弥庸已经阵亡了,大将王子地抵挡不住,也退到城里去了。请吴王迅速回国。这件事,要是遇上别人,恐怕就沉不住气了。可是吴王夫差依然很镇静,对王孙雄说:“咱们明天再不能跟晋国啰嗦了。今儿晚上您把三万六千兵马准备好,明儿天不明就向晋军猛攻,非逼着他订立盟约不可。”王孙雄遵照吴王的命令,把三万多吴兵分成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列为方阵,共一万人。三路方阵,合共三万人马。中军全体将士,一律白衣,白甲,打着白色旗帜,带着白色羽毛的箭矢,远远望去好像遍地盛开着的茶花。左军一万人,一律红衣,红甲,打着红色旗帜,带着红色羽毛箭矢,远远望去,活像一片熊熊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看起来又犹如一片乌云,黑压压一片。三路大军摆在晋军一里远的地方。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吴王夫差就亲自擂起了战鼓,那三万六千多人马,一听战鼓响,就齐声呐喊起来,吓得各国诸侯直打哆嗦。赵鞅赶忙派人到吴营去打听。夫差告诉那人说:“天王有令(实则是假借天王命令),叫我主持会盟。晋侯要是不服,非要争先后次序,再耽误时间,那你就去对他说,答应在今天,不答应也在今天。”那人回去,把夫差的活告诉了晋定公。晋定公一时拿不准主意。鲁哀公、卫出公生怕晋定公不答应再惹出麻烦事来,于是就一同劝说定公让步,赵鞅也请定公让步,并说夫差也得让步,不然,中原诸侯面子就丢光了。晋定公又打发人去对夫差讲:“天王既然有令,我们哪个敢不听呢!可是贵国既然尊重天王,也是天王的臣下,这吴王的称呼就不妥当,请把王号去了,改称‘吴公’,我们就签约。”夫差听了也觉得有理,就用吴公的名义,第一个歃血会盟,然后由晋侯、鲁侯、卫侯依次歃血结盟,黄池会盟也就这样在剑拔弩张中结束了。而吴王的列阵却为后人留下了“如火如荼”的典故和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