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化典故

天经地义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04    浏览:

  [典源]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典义]  “天经地义”,谓天地间经久不变的常道,可以说是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孔颖达疏:“经,常也;义,宜也。夫礼者,天之常道,地之宜利,民之所行也。”

  [典实]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在公卿们的陪同下,上北山打猎,心脏病突然发作,抢救无效,死在了荣锜氏那里。按照周礼,应由嫡世子姬猛继承王位。但是,周景王在生前却有意立庶出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事虽与大夫宾孟商议过,但是未来得及执行他就死了。于是,便在朝内引起了由谁继承王位的宫廷之争。

  在争辩中,周贵族单氏、刘氏经过密谋杀死了宾孟,拥立世子姬猛即位,史称周悼王。在朝的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不服,决意要另立王子朝。三家联合兴兵作乱,命上将南宫极率众攻击刘氏,刘氏势单力薄,无力抵御,狼狈出逃。单氏保驾悼王抵抗王子朝发来的兵将。

  当时的中原盟主晋顷公,得到周王室发生内乱的消息,便派大夫籍谈、荀跞率兵到周王城成周(今河南洛阳)去迎接周悼王。没有多久,周悼王因病逝世,单氏又和刘氏拥立悼王的同母弟弟匄为周王,史称周敬王。敬王既立,王子朝继续作乱,并依靠尹文公等在王城的势力自立为王,把周敬王赶出了王城,寄居于翟泉。当时,周人呼匄为东王,称朝为西王,双方互相攻杀,连年内战,引起宫廷大乱。面对这样的局势,晋顷公在公元前517年夏天,召集各国诸侯到黄父会盟。参加会盟的有子太叔和晋国赵简子、宋国乐大心、卫国北宫喜、郑国子太叔,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会盟的主要议题是商量如何安定王室。赵简子代顷公主持会盟,命令各诸侯国大夫向周天子供应粮食,准备好戍守的将士,说:“明年将要送天子(敬王)回王城成周。”

  子太叔进见赵简子,赵简子询问揖让、周旋叫什么礼?子太叔回答说:“这是仪,不是礼。”赵简子说:“请问什么是礼?”子太叔回答说:“我曾经听先大夫子产说过:‘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夫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天长地久,理所当然,不能改变,更不容置疑。”赵简子听了频频点头,连连说:“我将牢记此言,永生不忘!”在座的听了也肃然起敬。接着,赵简子提出各国按礼行仪,约定日期,为周敬王送粮食和兵卒,并一起帮助周王室迁归都城成周。与会大夫绝大多数对此没有异议,甚表赞同。惟有宋右师乐大心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宋国原为殷商后裔,周王室一直以宾礼相待,哪有客人给主人送兵卒和粮食的道理。这个看法当场就遭到了赵简子和晋国的从臣士弥牟的驳斥,他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说明宋国一贯服从盟主的安排,从未背过盟誓,现在需要大家同心合力为周王室操心时,为何却突然发生异议,这是无礼的表现。乐大心无言以对,只能接受牒命而退。会盟结束,晋大夫荀跞率领着诸联军帮助周敬王复了位,并平定了王子朝之乱。后人便把黄父会盟中提到的“天经地义”的话当做成语和典故流传开来,比喻理所当然,不容怀疑。

上一篇:除旧布新
下一篇:歌诗必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