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左传·成公二年》:请收舍余烬,背城借一。
[典义] “背城借一”,其原意是晋、齐鞍之战齐败晋胜。齐国派国佐与晋郤克求和。郤克不允,国佐说:“你不答应,要我们屈膝投降,那么我国就要收拾余部,背城借一,同贵军血战到底!”后人遂将此典,演绎成收集残余将士,背靠自己的城墙再决一死战。简言之,指“背城一战”或“背水一战”。因此说,“背城借一”亦指与敌最后决战。还有的简作“借一”。《南史·梁武帝纪》中“群竖猖狂,志在借一”可谓一例。
[典实] 公元前589年,晋景公十一年,齐顷公十年,齐国对近邻鲁国和卫国动武,侵城掠地,引起鲁、卫两国入晋告急,请求霸主晋景公出兵伐齐,以解鲁、卫之难。
晋景公答应了鲁、卫两国的请求,组建上、中、下三军,由郤克统率,以救鲁、卫。三军进入鲁、卫之境,鲁、卫两国派使者向晋军介绍情况,会商协同作战方案。晋军主帅郤克按照受援国的建议,迅速把军队带到了交战的前沿莘地(即今山东莘县境内)。齐顷王立即派使者入晋营,质问晋军主帅郤克,为什么把贵国军队,带入我国的城邑?郤克说:“晋与鲁、卫乃兄弟之邦,兄弟有难,我们不得不救。救难解急,乃我国霸主的本色!”顷公使者把郤克的回答禀报给齐顷公,顷公气愤地说:“晋国欺人太甚!你晋国强大,我齐国也不是弱国,咱们在战场上见!”于是,齐国在鞍地(鞍,在济南市西南)摆开了与晋军决战的战场。晋三军也枕戈以待,准备与齐国决一雌雄。两军阵前,一边是齐顷公,一边是晋郤克。齐顷公指着郤克说:“你等我把你消灭于此地,而后回朝再食你的肉……”齐侯没把话说完,就率师冲入晋阵。郤克始料不及,腿部先中了一箭。侍卫解张说:“中军元帅,你中箭了。”郤克说:“两军交战,岂敢言伤,不要管我,只管擂鼓向前!”晋三军听着战鼓震天响,士气大振,所向披靡,势不可挡。齐军经不住晋军这种勇猛向前的攻势,一直退到临淄城南的丘舆和马陉(丘舆和马陉,在今山东淄博市南)。临淄是齐国都城所在地。退到这里,就再无地可退了。这时,齐顷公才知道齐国没有力量,同晋、鲁、卫三国军队硬拼,拼下去齐国就要彻底完蛋了。于是,他派大臣国佐去面见郤克。国佐来到晋营,向郤克陈述了顷公求和的诚意,愿意献上玉瓿、玉磬等国宝,归还侵占的鲁、卫土地,与三国讲和。郤克听了国佐讲述沉思不语,哪为什么呢?在他脑子里有一件往事,使他久久不能忘怀。什么事?就是在三年前,即公元前592年,他奉景公之命出使齐国,住进了齐国馆驿,等待齐君接见。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听说晋使郤克是个跛子,走起路来一高一低的很有意思,出于好奇,她想借机看一看这位晋使。于是,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儿子,儿子说:“一个外国使者,国母出面见他,有伤国体。”母亲说:“我就躲在你接见的屏风后,伺机看一看!”儿子说:“那行!”
齐顷公遵照母亲的意愿,安排了接见晋国使者郤克。接见那天,当郤克一颠一跛攀登殿阶时,忽然听见齐王屏风后面传来一阵咯咯的女人笑声。抬头一看,屏风后有一位华贵的妇人,偕几个侍女,在偷偷地笑他。对此,郤克气得七窍生烟,怒不可遏。可是一想这是在国外,不能因小失大,失去齐、晋两国的和气。于是,便忍了下来,按照诸侯礼节进见了齐顷公。郤克想到这段往事,便想借齐国求和,来报复一下顷公母子。他对齐使国佐说:“你们要求讲和,必须同意我两个条件:一是把萧同叔子送来当人质;二是把齐国的农田统统改成东西走向。”他想这样一来,不但出了憋在心里几年的恶气,而且今后齐国如果不服,他可以很容易地辨别方向,沿着农田的东西走向,长驱直人地进入齐国,直捣齐都。这样丧权辱国的条件,国佐当然不会接受。他义正词严地说:“贵国如果愿意平等相待,重修旧好,这是我国寡君莫大的荣幸。如果一定要我们屈膝投降,那么敝国决心收集余部,背城借一,同贵军血战到底!”国佐这种不卑不亢、大义凛然的态度,给了郤克一服清醒剂,使他很快地头脑冷静了下来,说:“请大夫先回去,等我同鲁、卫两国商量后再说!”
送走齐使国佐,郤克把鲁、卫两国的主将季孙行和孙良父请来,共同商量怎么办。鲁、卫两国主将都劝说郤克:“鞍地一战,齐国伤亡惨重,您也雪洗了三年前出使齐国的耻辱,叫我们说冤仇宜解不宜结,现在齐愿意献上国宝,割还我们两国的土地,说明已经伏罪。元帅还是同意了吧!”郤克听鲁、卫两国主将说得有理,也就答应了齐国的求和条件,平息了一场“ 背城借一 ”的两军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