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化典故

一国三公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04    浏览:
 [典源]  《左传·僖公五年》:(士蒍)退而赋曰:“狐裘龙(蓬)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典义]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其意是: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我该听谁的?后人遂用“一国三公”比喻政令出于多头,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
 [典实]  公元前655年春天,晋献公派大夫士蒍(wei,音伟)为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到屈地和蒲邑去筑城,由于士蒍监工不严谨,在筑城的土中带进了柴草。夷吾将此事报告了晋献公。晋献公派人到蒲、屈去责备士蒍。士蒍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哀,忧愁必然跟着到来;没有军事而筑城,反而给仇敌提供了屏障;仇敌既然可以把它当做屏障,哪里用得着谨慎?在官位而不接受命令,这是不敬;坚固敌人可能占据的地方,这是不忠。丢了忠和敬,怎么去侍奉国君?《诗》中说:怀德惟宁,宗子惟诚。君王只要修养德行而使公子们的地位巩固,有什么城池能比得上?况且,三年以后就要用兵,哪里还用得上谨慎?”士蒍对晋献公派来责备他的人讲了这番话,就退了出来。
 回到住地,士蒍觉得很憋气,便吟诗作赋消愁。他在诗赋中写下这样的句子:“狐裘蓬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三个君主,事权不统一,政令出自多门,我听谁的对呢?
 士蒍心里的苦衷,远不是在诗赋中所能表露的。他看到晋献公宠幸骊姬,欲立骊姬为夫人,废长立幼、废嫡立庶是早晚的事,骊姬乱晋也已为期不远了。他看到了这一步,所以他才对晋献公派来责备他的人,说了那样的一番话。  
 不出士蒍所料,晋乱发生了。骊姬害死了太子申生,又诬陷重耳和夷吾是太子同党,这时,重耳和夷吾还不知太子被害,更不知他们也被牵连了进去,他们正走在回绛都的路上。路过曲沃,闻太子被迫自缢,惊恐不已,便半路返了回去,重耳走蒲,夷吾逃屈,回到封地,四门紧闭,保守其城,以防不测。晋献公闻重耳和夷吾半路不辞而去,心中更疑他们是申生同党,于是,便派兵伐蒲讨屈。晋侯派遣寺人披讨伐蒲城。重耳听说父王派军队来讨伐蒲城,便对属下说:“国君和父亲的命令不能违抗,不仅我不能违抗,你们大家也不能违抗。谁要是违抗了,谁就是我的仇敌。”由于重耳的不抵抗,也不准下属抵抗,寺人披便轻而易举地进了蒲城,包围了重耳的住宅。重耳在无可奈何之下,翻墙逃出了官邸,差点被寺人披逮住,寺人披已经揪住了他的袄袖,重耳拔刀砍掉了袖口,才得以脱逃,过了黄河,到了狄国。与此同时,献公又命贾华率师去讨屈,擒拿公子夷吾。夷吾坚城据守,屈邑一时不能攻下,贾华无可奈何,只得把屈邑团团包围了起来。

 
上一篇:齿牙为祸
下一篇:士蒍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