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

卧龙沟
作者:杨浩有   发布时间:2019-04-28    浏览:

  南属寺村北城外有一条沟,沟深二丈余,宽约四五丈,长约三四里,名为“卧龙沟”。

  说起这卧龙沟,当地也有一个传说。

  话说当年大觉菩萨命黑龙在磨里峪凿泉引水后,因水大变成了洪流,洪水流经南属寺村,在城北冲出了一条深土沟。后来大觉菩萨封水截流,命黑龙将洪水引入地下,南属寺一带很快便没了水流,然而城北这条沟中却积下了一泓池水。池水沉澄后,变得异常清澈,加上两岸绿草红花,碧杨翠柳的映衬,这泓池水显得愈发清幽秀美,景象十分诱人。

  不久,天上飞来一条青龙,看到这秀美诱人的池水,十分眼搀,于是,飞身而下,憩息其中。

  原来这条青龙是东海龙王的长子,奉父王之命在曲泉峪凿泉开水,泉水虽已冒出,然而跌入峡谷后,因谷深坡陡,水流一泄而下,所以很难留下积水之潭。一连几天的劳累让青龙浑身乏力,汗水渍身。它极想找一池清水憩卧歇息,洗濯沐浴,便腾上云端,四处寻找,终于如愿以偿。

  青龙入水后,本想深潜水底,恣情翻腾戏耍,尽享水中乐趣。不想这里沟浅水少,根本淹不住龙体,加上积水日久,沟底不断渗漏,池水越来越少。青龙卧水两天,沟中水渗将尽,不少地方已露出沟底,再加上沟中狭窄,龙体巨大,青龙蜷缩沟底,翻身不能,腾跃不起,只能困在沟中,动弹不得。

  俗话说:虎离高山被犬欺,龙陷沙滩不如鸡。此时青龙一无大水借力摇摆,二无狂风顺势腾跃,在这条狭窄的沟中经受着干渴地煎熬,已是气息奄奄,苟延残喘。

  这一天,附近的村民来到沟旁,见青龙备受煎熬的样子深感痛惜。出于爰怜之情,纷纷跑回家中,提罐端盆,将家中仅存的饮用之水端来,泼向龙身。一时间,村中不分男女老少,人人提水泼龙,大家都想着赶快将沟中泼满清水,帮助青龙返回天空。

  村民们虽竭尽全力,一心想救助青龙出沟,然而,洪水过后,村南黑河无水,村中无井,村民们虽将家中窖缸所有珍藏之水全部拿来泼向龙身,终因水少,很难将沟中泼满,青龙依然无法腾飞空中。大伙站在沟沿,人人忧心忡忡,个个面有难色,他们虽急欲救青龙上天,却又深感无能为力。此时,青龙卧在沟底,对村民们的泼水救助之举万分感动。它无数次地微抬龙头,望着两岸百姓深深致谢。后来见他们持盆而站,唉声叹息,知道他们已是竭尽了全力,虽不能把自己解救出去,但对他们的诚心救助已是感动不已。它连连点头致谢,眼中不由的热泪滚滚。

  正在人们深感为难之际,恰好空中来了两位菩萨,一个是西天如来佛座下护法大势至菩萨,另一个是南海观世音菩萨。他们结伴出游,巡察神州大地,此时来到村子上空,俯身一看,见一条青龙困在沟中,岸上围观百姓,人人面露难色,个个满腹忧愁。大势至菩萨看后对观音菩萨说:“看来是青龙困陷沟中,村民想救却又无能为力。”

  观音菩萨说:“这条青龙是东海龙王的大公子,它是在南山造泉后困在这里,村民们感念它为民送水造福,才极力想救它上天。看来只要是能为民谋福者,人们自然敬它、爰它,尽管力量微弱,但心意却感天动地。对这样的事,我们这些做神仙的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当尽力施以援助。”说毕, 拿出甘露瓶,抽出杨柳枝,沾满水后向沟中连洒数下,顿时沟中冒出数股泉水,泉水滋滋喷涌,很快将沟中溢满。

  青龙见水已淹住身体,立即摇头摆尾,腾跃而起,将龙尾撑在沟中,龙头高高扬起,对着两岸百姓连连鞠躬答谢。随后一声长啸,顺势而起,一下子飞上云端,对着观音菩萨连连点头,深谢救命之恩。随后它告别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飞往曲泉峪。从此,它不忘百姓诚心救助之恩,专心治水,一直坚守在沸泉口上,让沸泉之水永世不息,喷涌不止,千百年来一直滋润着紫金山下的大片农田。

  再说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见青龙得救,沟中泉水喷涌,缓缓而流,百姓们纷纷提罐汲水,家家灌满窖缸,以备饮用。这时大势至菩萨对观音菩萨说:“您洒水成泉,既救了青龙上天,又解除了百姓饮水之困,难怪人们都称您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活菩萨,我大势至菩萨虽没有您这么高的善名,但也不能袖手旁观,我也施法凿一大泉,让此处百姓不仅有水喝,而且还能有水灌田,永世不受干旱。”说完将手中佛尘倒拿,用佛尘之柄在南端沟底猛力一戳,沟中顿时涌出一大泉。因泉口又大又圆,极像一井,又因清水常溢,终年不断,人们称它为“满水井”。后来井西侧建起一桥,名为“普济桥”。千百年来,这口满水井不仅能让百姓引水浇地,还能为桥上过往行人提供饮水之便。

  沟中泉水和井水汇聚一处,奔流不息,形成一条小溪,溪水滋润着沟底,又流出沟外,泄入黑河,不仅大大地解除了附近村子的干旱之苦,也为下游数村村民提供了用水之便。见水流成河,人们生计不再艰难,南海观音和大势至两位菩萨驾祥云离开此地,往别处游历去了。

  南属寺村北的这条沟,因当年有青龙困卧,人们便叫它为“卧龙沟”,沟中观音菩萨所造泉水也被叫成“卧龙泉”。千百年来,这条沟一直横躺在南属寺村北城外,至今虽泉干水涸,但遗迹显明,人们对这条沟的传说也会代代留传,世世不忘。

 注:以上两文材杜由南属寺村民尹德河提供。

上一篇:通晋桥
下一篇:黑河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