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

海都与星海温泉(八):宋县令修渠分水
作者:杨浩有   发布时间:2019-04-28    浏览:
  相传,西海龙王庙始建于唐代,而修渠引水,灌溉西南二十一村土地却一直到了北宋嘉佑年间,才得以实现,这是昨回事呢?
  原来,早在唐咸通年间,县令崔翳主持建龙庙时就决心修一长渠,把水引向西南诸村,然而当时面临的最大障碍却是“海都”附近各村,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翼城和曲沃两县管辖。当时,“海都”周边的地形是:东、南、西均为土岭,只有北边地势低洼,而北边的近邻南韩村、王村和焦庄村,在行政上都归属于翼城县,因此,在协商修渠占地和浇地分水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两县县令多次协商均未达成共识,加上当时唐代已进入末期,农民起义的战火已在北方各地汹汹燃起,唐朝统治者已自顾不暇,对这样的利民工程谁也不关心,于是修渠引水一事便搁置起来。
  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时期,整个北方更是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当政者只顾争权夺利,谁也不去关心百姓疾苦。后唐时,镇守太原的大将石敬塘因权势很大被封为晋王,后来他在兼任河东节度使时曾到曲沃来视察。一天,他带着书记官柔维翰来到了“海都”。见这里水源丰沛,庄稼茂盛,便对桑维翰说:“这里有这么多的水,咋不修条长渠,把水引到西南方向,让更多的村庄受益呢?”
  桑维翰说:“这里是一片注地,往西南修渠引水,是水走上坡,人们传说,要让水逆流而上,非有大德者主政,才会有神力相助,渠水才能前行,若渠成水不流,则是主政者德衰民怨,所以前朝许多县官,都担心渠成水不流,反而招骂名,所以无人敢在此修渠引水。”
  石敬塘听后,摇摇头说:“出力不讨好的事,谁也不愿意干。”说毕带着一行人走了。从此这一带便留下“晋王察水”这一传言。
  后来石敬塘灭后唐建立后晋,自己当上了皇帝,然而却始终不敢在此处修渠引水,因为他认契丹国王为父,割地借兵,遭到国人痛骂,他知道自己品行低劣,在此修渠引水,恐怕再招骂名,所以再也不提修渠之事。
  五代结束后,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北宋,直到宋仁宗嘉佑年间,李復当了曲沃县令后,修渠引水一事再度被提了出来。
  当时北宋立朝已九十多年,国力鼎盛、政通人和,李復又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他决心集资建渠、引水富民。他先请来一班懂得水利建筑工程的工匠,和他们一起实地勘察,勘察后绘下图纸,确定了干、支渠的走向和规模,标定了分水处和闸口。
  据说,当时设计的主干渠大致走向是:从七星海往北至王村,再往西经羊舌、县册、周庄、东常、西常、河上、靳庄、听城、东许、东宁、西宁十一村至曲沃县城,终点是县衙西侧文昌庙中的泮池。中间修三道闸口,连通三道支渠。第一道闸口在王村,往北通往南韩、焦庄为第一支渠;第二道闸口在东常,往北通往吉许、郇村,为第二支渠;第三道闸口在东许,往西通往西许、神泉、安泉。这样整个干、支渠连通二十一村的土地,可浇地近五万亩,渠道总长五十余里。
  整个渠道设计,把从东北到西南的二十一个村庄分为上、中、下三节。上节七村,为东海、西海、南韩、王村、焦庄、羊舌、县册;中节八村,为周庄、东常、西常、吉许、郇村、河上、靳庄、听城;下节六村,为神泉、安泉、东许、西许、东宁、西宁。
  渠道设计好后,李县令立即将曲沃原管辖的绵岭以东四村,即北安、符册、樊店和范牛同翼城县原管辖的三村,即南韩、王村、焦庄进行对换的奏章送往朝廷,时任宰相兼工部尚书的寇准十分赞同,立即奏请仁宗皇帝批准,寇准亲自持诏书来曲沃县主持换地及分水一事。
  行政区划统一后,修渠用地和分水的最大障碍被扫除,李县令一身轻松,立即投入到发动集资、筹备材料、征集工匠的事务中。
  他将全县的富绅们召集起来,说明修渠引水、利民富县的好处。要乡绅们捐款捐物。有乡绅提议说:“我们愿意捐资修渠,只是“海都”地处低注,而西南方向多处是土岭,地势高于“海都”,人们传说:若修渠,水必逆行而上,非有德者,借神力相助,才能流到县城,若无德水便不流,县尊不怕渠成而水不流,反招骂名么!”
  李县令笑着说:“我只想为民解忧,利民富县,不怕落骂名,只要长渠修成,水流人渠,灌溉庄稼,我想,急民所需,神明自会助之。若水入渠而不流,说明我政绩低微,修德不高,自应更加勤勉,人若责我,我当射听而无悔! ”众人一听,俱肃然起敬,感动不已,于是众乡绅慷慨解囊,很快便捐银数万两。
  李县令又派人逐村游说,大力宣扬,村民们纷纷表示愿意出人出力,踊跃捐钱捐物。
  一切准备就绪,李县令择吉动工,并派人严格监工,修渠工程很快开始了。
  因为筹划周密,准备齐全,加上二十一村民众大力支援,热情极高,仅用半年功夫,整个干支渠全部完工。
  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清明节,李县令率县衙师爷、典史、三班衙役和县城富绅们到西海龙王庙条神献海,并亲自主持开渠引水大典。
  这一天,万人齐集海庙,礼炮轰鸣,香烟缭绕,桌上三牲厚礼,供桌前万人长跪,人们敬拜龙王,感谢龙王赐水,又到童子庙、玉泉院祭神,感谢童子、菩萨治病救人,神灵庇佑。祭祀完神灵后,李县令亲自到七星海北边闸口开闸放水,人们跟着水流,沿渠而行,直到天黑前,水流涌进曲沃县城,直奔县衙,最后注入文昌庙中洋池。这时,李县令命人骑快马通知守在西宁村渠旁的村民们开渠引水,清水涌进麦田,哗哗奔流。人们看到“海都”之水千流百转,终于流入西宁村麦田,整个曲沃县城东北二十一村,从此将不惧早灾,粮棉丰收,人们欢天喜地,热泪盈眶。
  渠道修成,水流进田,李县令同各里里长又制订了严格的浇灌制度确定了每年清明节为放水日,这一天先让水流入县城文昌庙泮池,然后从下游西宁村开始,每村首轮各放水一天一夜,根据季节,每轮只准浇一种庄稼,于第二天黎明,由上游村接水,这样一直退到东海村,接着再放第二轮。下游浇地时,上游任何村庄不得截水、断流,如发现有偷水者,轻则罚款、罚粮,重则判刑蹲监。放水期间,每村各派一人,骑快马在渠上来回巡逻,发现有偷水者,立即上报。
  规制确立之后,刻在石碑上,竖在海庙中,各村村民严格遵守,这一规制沿袭了数百年,二十一村村民自觉遵守,无人违犯。
  在分水过程,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水流到东许村第三道闸口时,因下游渠道狭窄,上游水大,水渠中常会溢出一股水来,于是这股水便引起了中节五村,即靳庄、河上、听城、西常、东常的互相争抢。这五村村民争相将水引入自己田地,天旱时,常会因争水发生争吵,有时甚至会发生械斗。这一事件被县令李復知道后,便亲自到这五村进行调解,然而调解时,五村村民依然争议激烈,互不相让。于是李县令依照洪洞、赵城两县分水之法,在渠旁支起油锅,让人将油烧沸,在锅中放入一枚铜钱,然后叫来五村村民,对他们说:“各村选派一人,一起伸手人油,哪村人捞住铜钱,这股水便归哪村使用。
  看着滚沸的油锅,有人畏惧,有人退缩,只有河上村一青年,伸出手臂猛地一下插入油中,一下就捞出了铜钱。李县令立即下令:余水归河上村其余各村均不得再争。并命人刻石留记,以作明示。
  河上村那位捞出铜钱的青年,从此废掉了一臂,成了残疾人,但他奋不顾身,为民争利的举动赢得了村民们的敬仰,此后,村民们主动帮他种地资助他钱粮,将他一家养了起来。
  渠道修好,分水浇田,从此二十一村的村民们粮食丰收,衣食无忧,曲沃县粮税充盈,财力大增。李復县令因政绩卓著,口碑极佳,几年后受到朝廷嘉奖,升任为绛州知府,他为曲沃所做的贡献,人们铭记不忘,刻碑以记。此碑现在依然镶嵌在西海龙王庙东廊房的后墙上。
  此碑上同时还刻有唐代主持修建龙王庙的崔野、清代乾隆年间的县令王瑛和县令张坊,他们主持了淘
星海、重修龙庙,为星海温泉做出了贡献,人们不会忘记那些勤政为民的好官,他们将永远记载于青史,流传于民间。
注:此文材料由退休教师吕斌、史秉瑞、李广喜、常文宝等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