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

教场的来历
作者:杨浩有   发布时间:2019-04-28    浏览:

   西杨村东北方有一大片民房,居住着二三十户人家。 过去西杨村四周城墙完好时,这片民房处于北城墙外。 虽然在城外,但它却一直归属于西杨村,不过它却单另有一个名称,叫做“教场”,周边村民用方言称之为“交车”。 据《曲沃县地名志》记载:“教场”原是明成化年间李浩练兵的地方。李浩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在这里练兵? 后来又怎样住上了村民? 根据《明史》和清光绪版《曲沃县志》以及村民的口头传说,其来历大概是这样的:据《明史》记载:明代中期,有一个宗教组织活动异常强势,这个组织叫做“白莲教”。 教主打着“明王出世”、“弥勒降生”的旗号,在民间广泛宣传,组织教会、扩大教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白莲教的力量十分壮大,分布于全国各地。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到处都有白莲教的频繁活动。

   白莲教开始时,大都是在民间秘密结社。平时,农民们依靠教会除病消灾,祈求合家平安和获取财富的愿望,遇到天灾人祸时,进行相互救助、形成合力、抵御灾难。然而,一旦遇到国家发生动乱,或者重大天灾时,教主们会振臂高呼,聚众起事。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五月,因天旱,导致顺天府昌平县教主刘化聚众起义。刘化自称“弥勒佛转世,当主天下”,起义后响应者多达数十万众。起义的烽火很快波及直隶、山东、山西数省。河北的容城、山东的武城、山西的洪洞数万民众“皆受戒约,遂相聚而乱”。后来在官府的多次打击下起义烽火才被扑灭。

   明景帝景泰二年(1451)七月,因灾荒再次暴发了白莲教动乱。首先由万宁寺教主赵才兴举事,他自称通晓军事、气候诸法术,与广通寺僧人真海、道人谭福通一起,勾结朝廷内史肖亮,“刺血誓天,谋欲天下”。赵才兴自称是“宋太祖赵匡胤后裔,当为天子”,封真海为二王、福通为三王、肖亮为四王,起兵作乱。响应者数十万人,波及数省,后亦被镇压。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五月,景州教主张仲威与宁夏教主余赵春,带领数千教徒,活动于京畿一带,数次发动暴乱。成化十二年(1477)九月,又发生了保定府易州教主李子龙,交结朝廷内侍太监,数次出入宫禁,欲谋杀皇帝的重大事件。

   此后,白莲教活动更趋频繁,白莲教徒布满京畿,教会遍布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数省。京城附近各州县、营路、卫所、乡村、镇店,几乎皆为白莲教徒。他们“云合响应,顶礼皈依”,从教者不下二百万人。白莲教总头目自称总教头,各分会设有总传头、传头、会主、会头、卦主、老师傅、老当家等。当时就有“传头半天下”、“会主随处见”之说,可见白莲教在成化年间声势是何等的浩大,对明朝统治者的威胁是多么的严重。

   正因为白莲教声势浩大,严重威胁到明朝统治者的安全,所以朝廷决定尽快铲除,彻底消灭。要消灭这一势力,需要动用大量的军队,然而当时明朝军队主要用于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那时,沿海地区时常有倭寇骚扰,西北边疆的瓦剌部、阰鞫部、瓦良哈部时常作乱,多次发动南侵战争。为了保障边疆安全,朝廷将大量军队驻守边防,每年还要消耗大量军费。这样以来,就没有军力可以用来对付白莲教。在这一形势下,朝廷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要在各地组建民团,开设教场,训练地方武装,用来遏制和镇压白莲教。

   因为平阳府的洪洞和赵城一带历来是白莲教活动最为猖獗的地方,所以朝廷就在平阳府的许多州县开设了教场,西杨村的教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承担在平阳府一带教场练兵的首领有许多,其中有一位叫李浩。李浩为什么会在西杨村开设教场?这是因为李浩就是曲沃县人。

   据清光绪版《曲沃县志》记载:李浩,曲沃县南庄人,明成化甲辰科进士,授都水主事,管吕梁洪。故有役夫数千,办椿草岁费若干,浩悉罢之,令于农隙采备。改户部、升兵部员外,奉勀清理畿内土地,夺豪右侵占者还之民,历升顺天府尹。 时刘瑾用事貂路,求索旁午,浩抑不予。 值天旱,上疏, 极言畿辅凋敝,请罢不急之务省浮费,升通政使。 瑾诛,即日擢兵部侍郎、迁礼部尚书,上“勤政事、戒逸游、重爵赏、抑奔竞“四事,不报,因乞休去。家居二十余年,年八十有五,赐祭葬如例,赠太子太保,谥庄简。子孙科甲缠连,终明世,文物之盛为一邑冠。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李浩一生的简历,从中可以确定,李浩是曲沃县南庄人,明朝成化年间考中进士,做过地方官,也出任过朝廷中的大官,最后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谥号庄简公,可谓是官至极品。

   在简历中,虽看不到他曾主持教场练兵的记载,但明清时的《曲沃县志》对西杨村教场的记载中披露出李浩确曾在此练兵的经历。由此推断,李浩在明成化甲辰年中进士后,朝廷先让他到吕梁担任治水的官吏,因政绩显著后升任兵部员外郎。又奉命清理京城一带的土地,将土豪劣绅非法侵占的田产归还于老百姓,因此被任命为顺天府知府。后来宦官刘瑾把持朝政,向他索要财物,他不予,便被贬谪。大约就在此间,他被派往平阳府曲沃县,担任训练民团的地方小官。

   因李浩是南庄人,曲沃是他的本土,因此以他的影响力召募士卒很有号召力。 同时,他对地方又十分熟悉,在选择训练场地时,自然会考虑到, 需要村富民殷,地域开阔,交通便利,物资供应顺畅,周围环境优越,距离县城较近等诸多有利条件。 按当时西杨村所处地理位置与村风民行完全符合这一条件,所以在这里开设教场、举办军事操练就成了首选之地。

   当时练兵场地就选定在西杨村北门外,征用土地近百亩,建设兵营数十座,召募士卒数千人。李浩亲自坐镇曲沃城,派亲信日夜管理,自己也时常亲临巡察,严格训练,很快就造就了一支素质很高的民兵团。

   李浩在此主持练兵的时间并不太长,大概有四五个春秋,后来宦官刘瑾被诛,他被朝廷重新启用,擢升为兵部侍郎,返回京城。再加上,白莲教在官府的一再镇压和打击下,逐渐销声匿迹,教场练兵也就慢慢结束。

   教场练兵撤消后,西杨村北这大片兵营便闲置起来,数十年后,官府将其转卖与地方。大约在清康熙初年,西杨村的杨姓家族已分为七支。 人丁兴旺,户数增多,住房需要不断扩建。其中有一支被分到村南,因嫌地方狭窄,无法扩展,便在村北教场买下几十亩地,拆掉原建营房,重新建起三四座四合院,合族居住于此。 因这支杨家是从原村中南边迁去,所以虽然住在村北,却一直被村民称作“南院”杨家,这就是清代末年的杨锡章、杨卓章家大院。

   南院杨家在此定居后,其他姓氏人家也陆续来此定居,后来就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居民区,人们仍习惯地把这里叫做“教场”。

   虽然单另有了一片居民区,但终因很小,土地又隶属于西杨村,再加上这里的杨姓人家与村中杨姓同根同宗,所以一直是西杨村中的一部分。李浩在此练兵已过去 500 多年,但教场这个地名却一直流传至今。它同村中过去曾有过的古庙宇、古院落一样,是西杨村历史上物阜民康、辉煌繁盛的有力见证。

注:此文材料主要源自清光绪版《曲沃县志》和《曲沃县地名志》。
    
 
教场芦鸽院

下一篇:靳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