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谈乡

杨谈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25    浏览:
  杨谈(yangtan)
  杨谈,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 46´ ,东经111 º 32´。东临问卦,西为神沟,南瞰山下,北为酸枣。交通便利,院裴线从境内通过。地势北高南低,属半丘陵地带。
  因姓得名。杨谈是个古老的大村,历史上有杨、谈二姓在此居住,后形成村庄,故名。以后周围居民增多,以村东小沟为界,分为沟东、沟西两个自然村,人民公社化后,沟西仍用杨谈原名。
  杨谈,明属乔山乡杨谈里,称“杨谈”。崇祯年间,属杨贤里,称沟西。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时,称“沟西”,属五区。26年(1937),属西沟编村。1949年,为沟西行政村。1953年,属杨谈乡。1956年,属曲村乡建三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幸福公社。1959年,改为杨谈管理区,属曲村公社。1961年,改称杨谈大队,属杨谈公社。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杨谈乡。
  杨谈历来以农业为主,主产粮棉。二十世纪60年代,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有“学大赛、赶杨谈”的号召。改革开放后,杨谈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苹果种植业,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一部分率先种植苹果的果农大获其利,有“亩产、收入双上万”的农户。杨谈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苹果品质好。1996年,杨谈苹果荣获1996年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8年,种植面积达2250亩。果农按县上制定的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进行管理。产出的苹果个大、色艳、形正、味甜,不但在县内有名气,而且以“杨谈牌”商标销往广州、深圳、湖北、湖南、河南、浙江、内蒙、太原等省市。
  杨谈利用靠近塔儿山的优势,发展运输业、选矿业和废渣制砖,运输业开始以个人改装的“技改”车运输铁矿石,后来发展到矿山翻斗车和大型运输车,以运输精矿粉、焦炭为主,直接服务于塔儿山一带的铁厂,村民收入大增,电视、电话、摩托车已普及,小轿车开始进入农家。
  村南有小桥1座。民国27年(1938)4月14日,,本村同胞108人在此桥被日军惨杀。为昭示后世,不忘国耻,新中国建立后,把当年群众遇难的小桥定名为“浴血桥”,以示铭记。
附:
  王德合(1918——1999),原籍山西省冠县,解放前逃荒要饭,落户本县杨谈乡杨谈村。解放初期,他一直是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带领杨谈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先后当过互助组长、农业社长、高级农业社长、大队党总支书记。
  1947年4月15日,曲沃解放。他和全村受苦农民,领到了土地证,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1949年7月,组织上吸收他为共产党员。
  1951年,他响应党“组织起来”的号召,在全县第一批办起了7户人家组成的互助组,他任组长。在他的带领下,1952年初,村里又成立了20个互助组。
  1953年,王德合带领部分杨谈农民,在全县率先办起“三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10月,王德合联合上、下麦沟、问卦、下庙神等初级社合并成立高级社,并任社长。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王德合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61年,杨谈大队旱地棉花亩产突破百斤皮棉大关。同时,王德合潜心农业生产,并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以及劳动管理工作三者互相结合起来,从各方面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挖掘了集体经济的潜力,为改造大自然而斗争,后被总结为“政治、技术、管理”三结合的经验。
  1964年1月16日,《山西日报》连续三天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杨谈“政治、技术、管理”三结合经验,并发表题为《两个伟大的范例——评学习大寨、杨谈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经验》的社论,在全省提出“学大寨、赶杨谈、鼓干劲、争上游”的口号。2月18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学杨谈、赶杨谈》专题节目。4月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人民日报记者、农业部主任宋铮写的消息,赞杨谈“三千社员革命路上一条心,万亩庄稼山上山下一样好”,反映10多万到杨谈参观者称赞杨谈:山上山下,大块小块,地边地心,好地赖地,亩亩棉田种的“一个样”,块块麦田生长,“一样好”。
  杨谈的先进经验惊动了大寨。1964年10月,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来杨谈和王德合一同交流农业管理等工作经验。
  1964年,杨谈人运用“三结合”的经验,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战胜自然灾害,不仅夺得粮棉双丰收,还实现了全国少有的“三个一百万”(一村一季向国家交售爱国粮小麦100万斤,集体储备小麦100万斤,公共积累达100万元)。同年,王德合被誉为晋南“棉花八仙”之一,杨谈村被誉为“小麦十杆旗”之一。
  1964年4月26日,彭真副委员长视察杨谈时对“三结合”的经验给予肯定和赞扬。1965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德合在第三届全国人代会上,就“三结合”作了书面发言。
  1965年2月15日,王德合代表杨谈出席了国务院召开、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全国第四次棉花工作会议,杨谈被誉为“棉花生产上的大寨”。会议期间,王德合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会议期间,周总理还特邀王德合在中南海小会议室里座谈,亲自听取了杨谈的汇报,并作了表彰与鼓励。同时,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农业部主编的《棉花生产上的大寨——杨谈》一书。3月5日,《人民日报》突出发表了王德合的文章《迎着困难前进——杨谈大队1964年棉田核实记》,并加了长篇幅的《编者按》,向全国推广。
  1966年,一夜之间全国农业生产红旗单位成了“黑旗”,全国劳模王德合成了“黑帮”,“三结合”成了“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五毒俱全的大毒草”。1967年3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棉花会议上,周总理发现王德合没有出席,了解实情后,亲自打电话给山西省军区,指示支左部队立即进入杨谈做工作。4月22日,王德合恢复自由。1970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让农业管理百花齐放》的文章,为杨谈“三结合”正了名。1978年后,县委、临汾地委相继为杨谈恢复名誉,为“三结合”平反,山西省委负责人也明确表示“三结合”经验应予以重视和推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进了杨谈。1979年,王德合先是恢复定额管理,后是试行联产到劳,还在山上两个队搞了土地大包干的试验,工副业也推行了“六定一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81年底,杨谈所有土地全部实行了统分结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9年,他因心脏病与世长辞,走完了他辛劳而辉煌的一生。

 
上一篇:沟东 
下一篇:杨谈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