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村镇

蒙城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25    浏览:
  蒙城(mengcheng)
  蒙城,位于县城西北24公里,镇政府驻地北4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47′,东经111°27′。东隔大运路与新城村隔路相望,南和文明、中立两村相邻,北跨蒙坑与襄汾县界接壤,西瞰汾河。境内东南部较平坦,西北部多沟壑。系曲沃县西北的咽喉,大运公路沿村东纵行,交通便利。
  蒙城,因地理位置得名。村居蒙坑之南的高阜。故称蒙城。
  该村,明属汾东乡蒙城里。清属三乡蒙城里,均为里治地。民国初,属四区。26年(1937),属蒙城编村辖,并为蒙城编村治地。新中国成立后,仍属四区,为蒙城行政村辖。1956年,成立联兴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归幸福人民公社(驻曲村)。1959年,改属高显人民公社,改称蒙城管理区。1961年,归属里村人民公社,改称蒙城大队。1984年,改称蒙城村民委员会,属里村乡。2001年,改属里村镇。
  蒙城,历来以农为主,主产小麦。改革开放后,调整产业结构,以运输为主导,辅之以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使村内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全村从事运输业的有260余户。种植业利用文敬扬水工程有利条件,由原来仅种夏收作物,改夏粮、秋粮一起抓,小麦、玉米“双丰收”。村人有的进矿当开采工,有的在附近企业当工人,还有的在大运路两侧搞起了餐饮、维修加工、经营五交化用品。
  该村是县内的大村。古时设镇,北门额匾镌有“蒙城雄镇”四字,有“九堡十八寨,新城还在外”之称,现属蒙城村的有:小寨、前寨、后寨、大东寨、东关寨、前东寨、常家寨、场院寨、南寨、北寨;属中立村的有:铁门寨、西寨、老寨、辘轳把寨、街衕寨、辛家寨、梁家寨、中立寨,中和堡、西堡、永睦堡、古聚堡;属文明村的有:文明堡、古西堡、小堡、南堡、小南堡。
  蒙城村,古今皆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因踞蒙坑之巅,东抱崇山、西控汾河。境内沟壑纵横、土崖如削、居高临下、地形险要。古来就是北达幽燕、南通秦蜀的交通要冲。《五代史》载:“蒙坑,晋降(应为绛)之险也。”即指此处。《淮南子地形训》:“天下有九寨,一为太汾”。高绣注“太汾在晋”。旧志疑为此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古战场。
  北魏天兴五年(402)秦王姚兴,遣义阳公姚平率大军伐魏。魏道武帝拓跋珪率步骑3万,阻击秦军于蒙坑之南。秦兵黎明北行,猝遇魏军,行伍惊扰。魏毘陵王拓跋顺以精骑冲击,秦军溃败,获秦尚书左仆射、狄伯支以下四品将军以上400人,甲骑数百,斩首千余。北周建德五年(576)十月,武帝命齐王宪率兵六万还援晋州……宪进军之蒙坑。北齐、北周在此大战。《五代史》梁开平三年(907),晋周德威攻晋州,梁王诏杨师厚往救,德威以骑据蒙坑,师厚击破之,进抵晋州,晋兵遁去。《五代史·王竣列传》后周显德二年(955),刘闵攻晋州,周太祖遣竣为行营都部署,军出绛州,前锋报过蒙坑,竣喜谓其属曰:“蒙坑晋绛之险,闵不分兵扼之,使吾得过。可知其必败也。”闵闻周兵大至,即解去。
  民国24年(1935)冬,中国工农红军东渡抗日,曾在蒙城黄帝庙驻扎,唤起民众,奋起抗日。35年(1946)1月13日,解放军太岳部队履行停战协定,将已攻进曲沃城内的二十四旅撤出城外驻蒙城一带。阎锡山违反停战协定,派军援沃向解放军偷袭,使解放军遭受一定损失。为了替牺牲的烈士报仇,十三旅五十七团奋起反击,第二营五连连长张世德率领战士,攻占敌制高点垆顶山,活捉省防军七十二师师长刘诗,在十四小时内击溃敌一个师,是我军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范例。此为“垆顶山战役”。同年2月4日下午,为了认真执行国共谈判停战令,由陈赓司令员、韩钧副司令陪同军事调解执行小组一行3人(美国代表伯尔上校、国民党代表沈国铺上校、八路军代表熊汉奎上校)赴临汾谈判。途径解放军38团1营驻防区——蒙城,此地云集了5000多名解放区老百姓,强烈要求执行小组将阎军从曲沃、绛州县城撤出,若不答应,就别想过去。执行小组在无可奈何之下请求陈赓司令员给他们解围。陈赓同志说:“老乡们,你们受苦受难我深深了解,深表同情。我到临汾、太原、北平去,代表你们和他们谈判。请相信,我绝不会轻饶他们!天快黑了,我们要赶路,请放行,再见。”此时,人山人海的群众才让开了一条路,六辆小车才获得通行。
  蒙城村,明清时期,曾为驿站的驻地。明洪武八年(1375)前,曲沃和太平(今襄汾县的一部分)、绛州(今新绛县)是毗邻县,此前虽无驿道驿站,但仍担负着省内和邻县驿站驿夫驿马的部分费用。到明洪武八年(1375),绛州乡宦都御史高铎,欲减轻本县负担,以驿道过绛州要渡过汾河,易延误军政要事为由,上书朝廷,要求改道从汾河东侧通过。朝廷批准,遂将太平县之相里驿、绛州的金台驿迁到曲沃境内的侯马、蒙城。自设置蒙城、侯马两驿后,所需费用,大部分由曲沃负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曲沃知县张坊奏准,将蒙城驿站迁往原太平县。清嘉庆年间,又在蒙城设铺舍,传递公文、信件。
  蒙城,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明代设有社学,清代设有义学。乾隆十年(1745),蒙城镇的义学学址在村三官庙内,房屋3间,三堡公捐银延师。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张坊,在蒙城创办桥山书院。
  该村古为集市。明嘉靖版《曲沃县志》载:设有乡集、镇集,至清代集市消失,只留下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小集市——“露水集”,每年只在中秋节黎明前到太阳升起,约两个小时时间,进行瓜果、蔬菜、肉类交易。这个昙花一现式的集市,已历史悠久,当时是为节日供应驻兵而形成的,逐渐成为惯例,一直沿袭下来。
上一篇:文明
下一篇: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