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俗

九、葬后
作者:杨浩有   发布时间:2019-06-21    浏览:
  这是子女们对去世的老人保持长久缅怀、悼念的仪式,一般有服山、过七、五十日祭、百日祭、周年祭等。
  1、服山。服山仪式,过去一般都是在殡葬后的第二天早上进行。在鼓乐队的伴奏下,孝子们依旧披麻戴孝,手提哭丧棒,主孝子打着引魂幡,带上一罐面汤,到坟上祭奠。祭奠时要烧香、叩头、点烧冥品,然后绕坟三匝,将面汤徐徐倒完,再将引魂幡和麻棍子一起插到坟头上,仪式进行完后啼哭回家。
  在这一仪式中打引魂幡是有讲究的。在第一天的棂柩出殡时,主孝子要打两面引魂幡。一面写着“宝幡招引显考 X 府君,讳 XX(或者显妣 X 太君 X 孺人)形归窀穸”,另一面写着“宝幡招引显考 X 府君,讳 XX(或显妣 X 太君 X 孺人)神返室堂”。其中“形归窀穸”的那面要于当天死者下葬后插在坟头上,而写有“神返室堂”的那一面要于当天拿回家,放在祖先供桌一侧,在第二天早上服山时再将其插上坟头。
  这一做法的意思是说,人活着都有三魂六魄,死后有一魂两魄随形体进入阴曹地府,又有一魂两魄要升入天堂,而另外一魂两魄将永远留在家中,与亲人们长相厮守,永不分离。殡葬当天,孝子用“形归窀穸”的宝幡招引死者形体和一魂两魄归入地府,而将“神返室堂”的宝幡扛回家中,就是要招引死者的另外两魂四魄返回家中,其中一魂两魄会悬于祖先神位之列,而另外的一魂两魄会在第二天孝子服山时,随宝幡的招引升入天堂。
  人们相信,这样的讲究阐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人虽死去,但其精神永存,灵魂不灭,骨肉亲情永远连绵不断。也包含着人们对死者长久缅怀、永志不忘的情意。
  2、过七 也叫“做七”。是从死者丧日算起,每过七天称为“一七”,直到“七七”四十九日,称为“七尽”。“七尽”之后,过七结束,孝子脱去孝服,方可进入邻居家门。
凡过七都要祭献,有家祭、坟祭两种仪式。俗话说,“人活着无日子,人死了有日子”,指的就是丧后四十九天里这逢七必祭的日子。其中,“一七”献馍,“二七”献糕,“三七”献面条,“四七”献火烧(即饼子)。这四天在家中死者灵位前摆上供品、烧香、奠酒、磕头、焚表,进行家祭。“五七”最为讲究,要到坟地里去献饺子。男女至亲孝子,于天不亮就起床,带上供品、香表,再带上若干个“五色旗”,“小黄伞”等纸扎到坟地里去祭献。在死者坟前摆供品,烧香、奠酒、磕头,最后将“五色旗”、“小黄伞”连同黄表一齐烧掉,其意为“五阎王”过伞。其余“六七”、“七七”可做家祭,祭品无定数。
  3、五十日祭。五十日是老人去世后的第一个重要祭日,时间从死者入土之日算起。这一天孝子要穿孝服,直系亲属、同族亲友们都要参加,都要带上供品。供品有糕点、花馍、面桃等。孝子要拿香表、清酒和殡葬时留下的五十日楼、花盆、花圈等纸扎。于午饭前齐集坟地,烧香、奠酒、磕头、焚表,并将纸扎全部焚烧。回家后,主孝子要准备筵席,招待亲友。
  4、百日祭。从殡葬之日算起,孝子们和直系亲属们全部参加,带上供品、香表、冥币等,齐集坟前,摆供品烧香、奠酒、磕头、焚表,进行隆重敬献,主孝子要置筵席招待亲友。
  5、周年祭。有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三大祭日,时间都是从殡葬之日算起,其中一周年和三周年可做一般性祭奠,即到坟地摆供品,烧香、焚黄表与冥币。十周年的祭奠最为隆重,这一天家中所有孝男孝女,本族亲属,外村的亲戚至交都要前来参加。有钱有势的家庭,还会请来鼓乐助兴,有的还借此机会在坟头立碑。亲属们齐集坟地,摆上所有供品,有桃状馒头、糕点、水果、各类蔬菜等,还要有绸缎布料缝制的衣服、被褥、鞋帽和摇钱树、聚宝盆、金元宝、纸钱、冥币等各类纸扎。在死者坟前磕头、烧香、奠酒、焚表、燃放鞭炮,最后把所有祭品全部烧掉。
  至此,人生礼俗全部结束。
  人生礼俗是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其讲究是多种多样的,演绎出的故事也是千奇百怪的。尽管在长期的沿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上一些过于繁杂并带有功利和迷信色彩的成份,然而其核心宗旨却是极为明确的,那就是弘扬忠孝道义,传播真诚友善,形成良好行为规范,使人性更加善良,家庭更加和谐,村风更加淳厚,社会更加文明昌盛。人民群众创立了这些礼俗,也在不断地变革这些礼俗。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加快,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快速提升,那些与社会进步不相适应,与人类新型世界观相悖逆的讲究和习俗,必将被逐渐剔除,一个更加积极健康,更加富于朝气,充满激情的新的人生礼俗将会风行于世,成为人人喜爱、家家躬行的新的社会风尚。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八、其他葬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