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吕氏春秋·召类》:赵简之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返),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伯玉为相,史佐马,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易》曰:“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典义] “按兵不动”,其原意是,赵简子欲伐卫,派人去打探,打探者回来汇报,卫君身旁辅佐者多贤人,条件不成熟。于是赵简子按兵而不动,等待战机,后人遂将“按兵而不动”,亦作“案兵”,即指兵不动。现在泛指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而今也比喻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典实] 赵简子,又名赵鞅。赵衰的后人,赵盾的孙子,赵武的儿子。是春秋后期晋国的六卿之一。他为人刚毅,胸怀韬略,在晋国权高位显,经常代晋君出使列国、会盟诸侯,为巩固晋霸权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因而,在国内深受晋君信任,在列国诸侯间也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是饮誉海内外的《侯马盟书》的主盟人,是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赵简子是晋定公的正卿,主政的晋国相国,他在公元前502年,准备出兵讨伐卫国。为了摸清卫国情况,他派史默到卫国去侦察,限期一月,届时返回。史默奉命直奔卫国而去了。
赵简子为什么要伐卫呢?因为卫国自晋文公破曹伐卫起,就成了晋国的结盟国。卫国同晋国结盟不是心甘情愿的,是晋国兵临城下强迫卫国结盟的。结盟不是白结盟,结盟就得给盟主纳贡。卫国长期以来,听命于晋国,受着晋国的种种压迫和剥削。
到了卫灵公三十二年,即公元前503年,灵公不甘心永远处在任人摆布的屈辱地位,决心摆脱晋国的羁绊。于是,同齐景公在沙泽(今河北大名县东南)缔结了互助条约,断绝了卫、晋两国同盟的关系,依附了齐国。
卫国的叛晋归齐,使晋国君臣上下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执政的赵简子,当然不能容忍卫国这种叛逆行为,他想晋国的结盟国如果都这样,那还了得。于是,他决定,杀一儆百,立即调集军队,去袭击卫都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企图用武力迫使灵公就范,使其重新变成晋国的附庸。赵简子毕竟是个精于谋略的人,他在没有弄清卫国的情况之前,是不肯冒然出兵的。他在坐等史默的侦察。史默在卫国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一连呆了六个月才返回晋国。赵简子问史默:“限期一个月,你为什么停了这么久?卫国的情况到底怎么样,能不能现在就出兵去讨伐它?”史默回答说:“行兵打仗,是一件大事,不是一件小事,我不能不把情况弄清楚,就草草回来。”简子又问:“弄清了没有?”史默说:“弄清了。谋利得害的事,我们不能干。我不得不细细探听,更不能不认真察看。总得把卫国上上下下的全面情况弄清吧。”简子急忙问:“卫国君臣们的情况是怎么回事?”史默说:“灵公虽是一个才智不怎么出众的,也没有什么贤名的国君。但他很有骨气,不甘心于受人任意摆布,这一点也不能不令国人拥护。卫国人还是拥戴他的。他为了激起国人的同仇敌忾之心,派大夫王孙贾在百姓间公开宣布:‘晋国就要进攻我国了,晋国已命令我国,凡有姊妹女儿的人家,都要抽出一个人到晋国去当人质。’这一消息传开后,卫国到处一片哭声,家家户户群情激奋,都对晋国充满了强烈的仇恨。现在全国群情激昂,一片沸腾。我们要去讨伐卫国,那可是人心不可违啊!”赵简子听了频频点头,没有吭声。史默接着说:“过去灵公一直排斥德高望重的贤臣蘧伯玉,信用谄媚进谏的小人弥子瑕。现在他接受了大臣史的忠谏,罢黜弥子瑕,任命蘧伯玉为宰相,史为副相。这又使他把国内的士大夫都团结在了他的周围,结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另外,最近孔子又带着他的弟子子贡来到了卫国,受到了灵公的盛情款待。子贡还被任命为宰相,留在宫里辅政。这件事已经在帝丘传为美谈,对于招纳贤才,安定民心,巩固卫政权起了重要作用。”说到这儿,史默又瞟了赵简子一眼,简子只是听。史默又继续讲了下去:“依臣下看,卫国现在贤臣很多,民情义愤,想借用武力使它屈服,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请相国三思而后行才好!”
赵简子听了史默这一番侦察,也认为伐卫的时机不成熟,于是,便立即下令:“按兵不动,待机而动。”这就为后世留下了“按兵不动”之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