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馀几。”
[典义] “畏首畏尾”,原是郑大夫子家给晋国赵宣子的书信中所讲到的。后人便以“畏首畏尾”比喻怕前怕后,或前怕狼,后怕虎,又比喻胆小怕事者。
[典实] 公元前610年春天,晋灵公在黄父阅兵之后,决定再次在郑国的扈地会合诸侯,与宋国讲和,在会盟会上,晋灵公不肯和郑穆公相见。其原因是,晋灵公认为郑国对晋国怀有二心,与楚国有勾结。为了说明此事,郑国的主政大夫子家派遣执讯官带着他的书信,出使晋国,去面见晋国的执事(相国)赵盾。他在信中说:“寡君(指郑伯)即位三年,召请蔡侯和他一起侍奉贵国(晋国)国君。九月,蔡侯进入敝邑前去贵国。敝邑由于侯宣多酿成的祸难,因此而不能和蔡侯同行。十一月,消灭了侯宣多,就随同蔡侯而向执事朝见。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寡君的嫡子夷,到楚国请求陈侯一起朝见贵国国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向贵国朝见,以完成陈国顺服贵国的事情。十五年五月,陈侯从敝邑前去朝见贵国国君。去年正月,烛之武前去贵国,这是为了嫡子夷前往朝见贵国国君。八月,寡君又前去朝见。以陈、蔡两国紧紧挨着楚国而三心二意,那就是由于敝邑的缘故。为什么惟独敝邑这样殷勤侍奉贵国国君,反而不能免于祸患呢?”
郑国子家在信中,进一步辩解说:“寡君在位,一次朝见贵国先君襄公(晋文公之子),两次朝见贵国国君灵公。嫡子夷和我的几个家臣又紧着到绛城(今新田)来。我们小国这样侍奉晋国,已经没有比这再有超过的了。现在大国(指晋国)说:‘你没有能让我们满意。’如此说来,敝国已经竭尽了全力,还不能让大国满意。那就只有等待灭亡了,也不能再增加一点什么了。古人有话说:‘畏首畏尾(怕头怕尾),身其余几(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古人还说:‘鹿在临死前顾不上再发出好听的声音。’小国侍奉大国,大国如果以德相待,那小国就会像人一样恭顺,如果不是以德相待,那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急迫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全部派出敝国的士兵在倏这个地方等待。该怎么办,就听凭执事的命令吧!我们又处于齐、楚两个大国之间,屈从于大国的压力,这难道也是我们的罪过吗?大国如果不能谅解,我们是没有地方可以逃避你们的命令的。”
赵盾读了郑国子家的来信,觉得子家讲的有理,于是派大夫巩朔到郑国去讲和,又派赵穿、公胥到郑国去做人质。当年冬天十月,郑穆公又派太子夷和石楚到晋国去做人质,使两国一度紧张的关系又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