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杀其大夫得臣……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
[典义]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听说子玉(得臣)自杀的消息之后,喜笑颜开,说:“楚国暂时不会毒害晋国了。”后人用“人莫予毒”,表示敌国或别人没有力量再伤害自己了。
[典实] 城濮之战,晋国战胜楚国之后,晋国举行祝捷大典,一连三日摆酒设宴,鼓乐喧天。将士们个个欢天喜地,尽情娱乐,互相祝贺。而在这时候,晋营中却有一人闷闷不乐,忧心忡忡,不思欢娱。他,不是别人,正是继齐桓公之后称霸于诸侯的晋文公。
晋文公为什么闷闷不乐呢?原因就是城濮之战,晋国虽然取胜,但楚将成得臣却逃回楚国去了。他深知成得臣(即子玉)是楚国的一员猛将和虎将,人虽刚愎自用,但却胸怀大志,决不会甘心于城濮之败。他会待机反扑祸害晋国的。这是晋文公的一块心病。这块心病不除,他怎能不忧心如焚呢,怎能不居安思危呢,怎能不忧虑今后的取威定霸呢?
成得臣逃回楚国,自知理屈,没有脸面去见楚王和楚人,但又不能不面见楚王和楚人。楚国上下对他一片非议。楚王埋怨他不听劝阻吃了败仗,楚人议论他无能丢了强楚的脸面。开始,楚王要追究他败师辱国的罪行,欲将他问斩。一些楚大夫替他讲情,劝楚王说:“子玉是个猛将,又是一位虎将,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其缺点就是有勇无谋,胸中无兵。本来就不该让他独自带兵,让他自作主张。要是有个足智多谋的人辅助他,他一定能够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的。这回虽说是他被晋国打败了,可是以后打败晋国的还是他。大王还是免了他和败将们的死罪吧!”楚王听了大臣们的劝谏,觉得很有道理,就传下一道圣谕:“城濮败将一概免死!”
成得臣参见楚王之后,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愈想愈憋气,愈想愈觉得自己的罪恶深重:一不听楚王的劝阻,违命不予撤军,犯下了违君之罪;二不听将士们的好言相劝,见好就收,反而铸成了不可饶恕的大错;三是一意孤行,败师辱国,给楚国上下丢尽了脸面。他想到这些,再也无脸面去见楚国父老了,于是狠了狠心就自刎身亡了。当楚王的赦免令传到他的家乡连谷城时,他已自杀好几天了。可怜一位英雄豪杰,没有战死沙场,却无为轻生西去了。
成得臣自杀身亡的消息传到晋营,这可喜坏了晋文公。文公多日的忧伤一扫而光,喜形于色,他对众大夫们说:“我的心腹大患解除了。楚国暂时不会再毒害晋国了。子玉一死,叔伯做令尹,胸无大志,没有才能,只能是奉养自己而已。结果,不出文公所料。楚国在成得臣死后,一段时间里,叔伯无所建树,楚国没有向中原用兵,晋国也平安无事地过上了一段太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