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郝家山
作者:杨浩有   发布时间:2019-04-28    浏览:
  郝家山位于窑院村南一里处,从山西侧名叫四沟的沟壑中攀援而上,至山顶后有一方圆十余里的洼地。注地中间平坦,四周有梯田,山间有泉水,土崖上有窑洞,足见很早以前这里便有人居住。洼地中有一坟丘,当地人称为阁老坟,坟中埋的是哪位阁老?此山为什么叫做郝家山?密院村民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元朝末年,曲沃县城西关巷有一位名叫郝修已的青年书生,他自幼刻苦好学,立志科考成名,因嫌县城人多噪杂,想要寻找一处幽雅僻静的地方安心读书,于是就由东韩村南行八里,经密院村来到紫金山顶。他见山顶有一平坦之处,树木茂盛,野草丰美,泉水甘甜,蔚然清秀,便请人在这里掘密结庐,住了下来。数十年后,元朝灭亡,到了大明洪武九年,朝庭举行科比,他赴京赶考,获明经科天下第一名,朝庭授予户部给事官职。
  郝修己虽担任高官,但他清正廉洁,始终不忘自己是平民出身。他忠君爱国,乐善好施,常常以自己的薪俸周济部属和百姓们。对于其他官吏的贪财和不法行为,他也常常予以痛斥,甚至对皇帝的过失也敢不留情面,净言直谏。他清廉耿直的名声威震朝堂,连皇帝都时常夸他为忠正之臣。
  到了永乐年间,京都正在修建皇城,永乐皇帝任命郝修已担任工程监督官。他见数万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工棚中,生活十分困苦,特别是饮水更是十分奇缺。那时,工地上每天虽然有几百辆马车从西山运水,但路远人多,加上工程需水量大,根本顾不上民工喝水,民工们常有因缺水而干渴致死的。郝修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决心要为民请命。他来到京城镇抚使罗振的府上,说明情况后,请求派兵丁在民工住处掘几眼吃水之井。罗振把眼睛往上一翻说:“我是受命保卫京城治安的,民工吃水的事与我何干?再说,你是监督工程质量的,民工们的死活自然也与你无关,何必多管闲事!
  郝修已一听急了,大声说:“我们都是朝庭命官,为国分忧、为民解困乃是份内之事,怎能说是多管闲事!今天你若不派兵掘井,我便死在你府中! ”说完,拿了条绳子,搭在房梁上,准备自缢而亡。
  恰好这时,永乐皇帝微服私访,来到镇抚司,见此情景,便问罗振是怎么回事?罗振吱吱唔唔,郝修已连忙跪下,将事情原诿如实相告。永乐皇帝一听大怒,立即命郝修已处死罗振,带领军士到民工住处掘井数眼。很快,成千上万的民工都能及时饮到水,不再受干渴之困。大家对郝修己非常感谢,工程进度加快,工程质量也不断提升。永乐皇帝见郝修已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克已奉公,鞠躬尽瘁,不断为他加官进爵,最后让他做到刑部郎中,郎中虽不过五品,但百姓们都尊称他为“郝阁老”。
  郝修己在京城做官几十年,从不谋私利,他的子女们都还在家乡务农经商,他与老伴二人住在京城,没有房产,没有商铺,年近古稀时,因体弱多病,决定告老还乡。
  他的请求得到了永乐皇帝的恩准,于是,他将平时使用的锅碗盆瓢、茶具烟具,以及旧衣旧被,裹在一个大包袱内,雇了辆马车,与老伴乘车离开京城,向家乡走去。一路上,认识他的人都向他问候,打招呼,看到他衣衫破旧,行李简朴,人们都很惊讶。认为像阁老这样名声显赫的人,为官一生,衣锦还乡,应该是车马喧嚣,金银满载,前呼后拥,八面威风,不料竟是一辆破旧马车,拉着一个叮咣乱响的大包裹,与老伴围坐在马车上,迎风晒日,如同逃难一般。看到人们疑惑的眼神,郝修己却丝毫不介意,反而昂首挺胸,满面笑容,一付自得其乐的样子。
  谁知,就是这样的行装,也会招来奸佞们的猜忌,有一个曾受到郝修已斥责过的贪官,向皇帝密报,说郝修已回乡时,车上装了一个大包裹,里边全是金银珠宝,足有几万两。皇帝听信了谗言,派军土飞马将郝修已拦回,命他返京检验行装。郝修已连人带车被带回到金殿上,当着满朝文武大臣,当场打开包裹,一件一件地将包裹中的东西陈列在众人面前。皇帝和大臣们一看,顿时傻了脸,那个举报他的贪官几乎羞得无地自容。此时,又见郝修己从包裹中拿出一锭二十两重的银子,说:“老臣一生的俸禄都周济了穷苦百姓,仅剩这二十两纹银,是我回家的路费,这些器具和衣物便是老臣的全部家当,若皇上和朝臣们怀疑老臣有私蓄,可任意去查。”
  永乐皇帝看后大加赞赏,连声称赞说:“郝爱卿真是清正廉洁的好官!像你这样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忠臣真是千古罕见,实堪为本朝表率! ”说完命宦官拿出笔墨黄绢,当场挥毫写下“操持清介,明刑弼教”八个大字,对郝修已予以褒奖。
  郝修己谢恩后,永乐皇帝又说:“郝爱卿这般清廉,平生无积蓄,又未置田产,回家后将以何生活?靠什么养老?如何安度晚年? ”郝修已回答说:“老臣家中有儿女,他们都有生计之能,老臣回家后,靠他们养老送终,自会顾养天年。”
  永乐皇帝说:“儿女们并无官职,生活原本艰难,倘他们自顾不暇,又如何孝敬于你,朕不能眼看忠臣为国一生,老了却穷困潦倒,无力养老,这样吧,朕将你青年时读书的紫金山赏赐与你,此山田地、树木、物产,或耕种收获、或采集变卖,尽归你所有,供你养老或留与子孙后代,也算略表朕体恤忠良,爱惜臣民之心吧!”
  郝修己再次跪拜,叩谢皇恩,然后辞别众朝臣,依然乘马车返回曲沃老家。数日后,永乐皇帝派大臣持圣旨来到曲沃县府大堂上宣读,明诏将紫金山恩赐于郝修已。圣旨中明文昭示:紫金山中,东至大水峪,西至照殿峪,南至石门界,北至沙坡,方圆数十里尽为郝家私产,每年只须交5斗赋税,别人不得侵占,并令郝家子孙,尽力孝敬好郝爱卿余生,保护好这片山林田产。
  圣旨宣读后,县令来郝家祝贺,并亲自带人上山丈量勘察,竖起界碑,写好契约,留于郝家。从此,这座山便被叫做“郝家山”,一直留传至今。
  再说郝修已接了圣旨后,想再次登山一观,一则要重游青年时的读书之地,二则要亲眼见证一下这片皇帝恩赐的山林田产,子女们立即套好马车,扶父亲乘车南行。郝修已起身后,儿女们商议说:“老父亲为官一生,这样轻车简行实在寒酸,别人家当官的回家后,一出门便是前呼后拥,金银满载,而且他们多为地方小官,咱们的老父亲受皇帝恩赐,名声显赫,如今告老还乡,出门时仅有一车一马,家人相随,行走在大街上,让邻居们看见,定会耻笑不已。随后子女们想了个主意,买了几口大木箱,箱中放满了砖瓦,雇了十几名抬夫,两人抬一口木箱,远远地跟在马车后面。因木箱沉重,抬夫们弯腰躬背,浑汗如雨,发出了吭唷吭唷的呼喊声,一路上招来了许多百姓围观。大家都发出了啧啧地赞叹声:“还是人家郝阁老,做了大官,发了大财,出门上山,都抬着十几箱子金银财宝,真是威凤啊....”听着人们的议论,子女们觉得洋洋得意,很有面子。
  快到山跟时,马车停住了,见后边跟上来十几个抬木箱的人,郝修已立即下车,站在道上问:“你们抬的什么?”
  抬箱人说:“拾的金银财宝,给您阁老妆人啊。”
  郝修已一听,立即沉下脸来,大声斥责说:“谁让你们妆人啦!我一生清廉,越简朴越光彩,无端的摆阔气,显威风,那才是丢人败兴!都给我抬了回去,不要跟着我! ”
  子女们见老父亲发了怒,立即跑过来,说:“老父亲,您先看看箱中装的是什么,再发脾气好吗?”
  说着让人打开木箱,然后说:“这箱中装的全是砖瓦,我们原想,皇上将此山赏给我们,我们从此要常年在山上耕作,所以,提前备些砖瓦,建一小屋,以做天阴避雨所用。”
  郝修已一听,觉得孩子们想得周到,于是转怒为喜,说;“我还以为你们是在故意炫富摆阔,既是为长远打算,为父错怪你们了,那咱们就抬上砖瓦一起上山吧!”
  说完,他柱着拐杖走在前面,一行人抬着木箱顺小水沟口进山,缓缓而上。快到山顶时,坡陡路滑,十分难走,子女们要搀扶父亲,郝修已推开他们说:“那些抬木箱的人十分费力,你们可去替换他们,千万别让他们累坏了。”说完,他也走到第一个抬木箱的民夫身旁,伸出左臂,手抓木杠,使劲地帮助他一齐用力。山顶上有一溜石板台阶,原是过去上山人为了行走方便,简单开凿出来的,有数十丈远。郝修已扶着拾箱人,一步一步地踩着台阶,费力地往山顶攀登,因用力太大,他右手柱着的拐杖,竟在石板台阶上拧出了许多深深的石窝。
  从此,在现在叫做观音山的山峰南侧,与西边叫做张家山的山峰之间,那溜石板台阶便被叫成了“阁老台阶”,那台阶上的凹状痕迹,村民说是当年郝阁老上山时留下的拐杖印。
  从大明永乐皇帝赐封开始,郝家便在山上垦荒种田,延续数代。郝修己死后就葬在了山上,山上便有了那座阁老坟,他们后代子女坚守田园,保护山林,世世不息。至大明万历年间,曲沃县令沈公,接到朝庭均田旨令,来此丈量田地时,听说了当年永乐皇帝恩赐山林的原由,肃然起敬,说:“先帝的诏令不可违背,郝家的公德不能隐晦。”便在郝家子孙保存的契约上加盖了封印,让山林继续归郝家所有。并命人勒石竖碑,立于山间,碑名“恩赐紫金山碑记”,由进士商丘令吕乾健撰文,邑人镌刻,此碑保留至今。
  数百年后,郝家后继无人,有外省逃难者来此定居,垦荒种田,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中二三十户人家陆续从山上迁出,移居于窑院村。村民们谈起郝家山,都会讲出许多郝阁老的故事,正是郝阁老的清正廉洁赢得了村民们的敬仰,让人们世世铭记,代代流传。

注:此文材料参照吴绍雄先生译注《恩赐紫金山碑记》,并由许芳、云廷珍等先生提供。


 
上一篇:撖大悦画灯
下一篇:闯王拜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