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

山下新庙
作者:杨浩有   发布时间:2019-04-28    浏览:
  山下村东南角过去有座庙,名为新庙,庙中供奉着后土(女娲)娘娘。在清未至民国年间,这座庙的香火异常旺盛,每年农历三月、十月各逢会半个月。庙会期间,有大型祭祀活动,有戏剧演唱、也有商品交流,每天赶会的人成千上万,庙会规模盛大,影响极为广泛。
  提起这座庙,在当地有许多的传说。
  相传,山下村在很早以前并不叫山下,而叫王村,村中人家多姓王。其中有一个叫王山娃的青年,因家贫三十岁上下才娶下媳妇,快四十岁时,媳妇还没有怀上孩子,眼看王家就要绝后。山娃的父母整天烧香拜佛,叩头许愿,山娃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四处打听,求医求子。一天,他打听到万荣县有座后土祠,祠中敬着后土娘娘,十分灵验,便和父母商量,要带着媳妇一起到那里去求子。父母当然很支持,但山娃家没有钱,凑不够路费,于是一家人忙活了一天,烙了许多饼,装了一大口袋,第二天一大早,山娃和媳妇便背着干粮上了路。
  万荣县后土祠在县城南八十里处的庙前村,这里距王村有二百多里的路程,山娃和媳妇步行走了三天才走到,在庙前村找了户人家,山娃说明是来求神的,主人让他们住了下来。第二天一大早山娃和媳妇来到娘娘庙,庙门口已经围满了人,都是来求神的。他们在店铺里买了香表和祭品,等庙门一开,便跟着人群进了庙。
  这座庙很大,庙中到处是红墙绿瓦的房子,院子里长满了高大的柏树,主殿在最后边,殿中娘娘神像有一丈多高,金碧辉煌。山娃和媳妇挤到人群前头,在香案上摆好祭品,在半人高的香炉里烧了香,然后跪在地上,一连叩了好几个响头,嘴里不停地祷告着:“求娘娘开恩,让我们早点生个儿子。”
  拜完神后,山娃和媳妇回到住处,听房主说,求神要心诚,拜一次不行,得一连拜几次。山娃也不想马上回家,便和媳妇住了两三天,每天都去娘娘神前烧香叩拜,直到一袋子干粮快吃完了,才告别房主回了家。
  过了一段时间后,山娃见媳妇的肚子还没有动静,便和媳妇带着干粮又去了后土祠,一连又拜了三四天。
  就这样不到半年,山姓和媳妇一连去了三次,每次都住三四天,烧了许多香,叩了许多响头,他们的诚心连庙中的老尼姑都被感动了,最后一次临回家前,老尼姑问他们说:“施主是哪里人?离这里有多远?
  山娃回答说:“是曲沃县王村人,离这里有二三百里路程,每次都得走三四天。”
  老尼姑说:“你们来了好几次,真不容易,我看你们也够诚心的啦,这样吧,我这里有请人画的娘娘神像,你们请回去挂在家里,每天烧香叩头,和这里是一样的,省得你们光往这里跑了。”山娃一听喜出望外,千恩万谢地从老尼姑手里接过娘娘神像,用一块黃綢布包了,背在背上回了家。
  回家后,山娃将娘娘神像挂在北屋墙中央,一家人每天烧香叩头,祷告许愿,不出一个月,山娃媳妇怀上了孩子,第二年便生了个胖小子,一家人可高兴了,逢人便说娘娘真神,真灵验。
  这一下,消息传开了,本村中青年夫妇没有生孩子的,还有生下女儿没有儿子的,都到山娃家的娘娘神像前烧香叩头,三间小屋整天挤得满满的,后来外村的青年男女也来了,三娃家里根本挤不下了,人们都跪在院子里烧香头。
  村里几位年长的找山娃商量说:“你们家地方太小,成天人山人海的,你们的日子也无法过,不如由各家各户摊些砖瓦木料,另盖座神庙,将娘娘神像请出来,挂在庙中,大伙烧香叩头也宽敞些。”山娃一听觉得是个好主意,便和大伙一起挨门挨户地动员,没几天功夫,便凑齐了砖瓦木料,于是村民们自己动手,在村东街旁建起了一座六尺见方,一丈来高的一座小砖庙。然后,村民们又一起烧香叩头,将娘娘神像请出来,挂在砖庙中央的神龛上,从此,拜神求子的人都到村东小庙前,这里的香火异常旺盛。
  一晃百十年过去,到了大明天启年间,下坞村出了个郑世宽,开了座烟坊,因经营有方,烟坊很快发了起来,郑家成了大财主。郑世宽请人给烟坊起了个名称叫“永兴和”,不几年,“永兴和”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商号。郑家财大了,气粗了,但有一样总觉得不如人,那就是人丁不旺。从郑世宽那一辈算起,往下一连三代都是单传。下坞村离王村仅有一里多路,后土娘娘的灵验郑世宽自然知道,他时常去那里拜神求子,每次烧的香都有胳膊那么粗,敬献的礼品也比任何人都厚重得多。他对娘娘许下重愿,要是能让他家多子多富,他要给娘娘盖大庙,塑金身,让娘娘的宫殿像天堂一样。
  然而,好像娘娘要故意考验他似的,郑世宽一生没有如愿,他只有一个儿子,叫郑谦。郑谦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将烟坊打理得更加兴旺,他也时常到娘娘庙前求子,然而郑谦也没能如愿,他也只有一个儿子,叫郑兰独。
  郑兰独长大后,已经到了清朝末年,王村因和“海都"附近的王村名称相重,故更名叫“山下王村”后来县府登记村名时,嫌村名太长,便去掉“王村”,只留下“山下”,这样,王村便叫成了山下村。郑兰独家的烟坊也更加兴旺,他多子多富的愿望比他的父辈们更加强烈,他也不停地去山下娘娘庙前烧香叩头,许的愿也越来越大。
  人常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郑家一连三代人的虔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娘娘,光绪年间,郑兰独的媳妇连怀三胎,生下了三个儿子,他给三个儿子各取了一个亲昵的乳名,大儿子叫蛋娃,二儿子叫狗娃,三儿子叫马娃。
  后来,大儿子和二儿子都读书有成,做了县官,蛋娃成了吏部候选知县,狗娃做了陕西省甘泉县知县,马娃留在家中,承继父业。
  儿子多了,而且有了功名,财大人旺,郑家感恩娘娘,当然要还愿了。民国初年,郑兰独出资白银一万两,又出头联系周边村庄捐资捐银,他要为娘娘建一座宏大的庙院,兑现他三代人的承诺。
  在他的游说下,义城、杨庄、闻喜庄、注润、吉祥、神泉、安泉、南北容裕,山下加上东西下坞共十二个村子愿意出资建庙,很快便凑集白银数万两,于是由郑家烟坊挑头,组成建庙理事会,请来工匠,购买建筑材料,在山下村东南角选址动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建成了一座宏大的庙宇。
  庙宇占地五十余亩,有山门、奎星楼、戏台、大小献殿、圣母殿、陪殿、寝宫、乾元宫、东西廊房,还有专为逢会时摆放货物的商铺门店,房屋总计360多间。
  圣母殿建好后,又请来塑像师,依照王家所珍藏的娘娘仪容为圣母塑造神像。神像端坐在三尺多高的神台之上,身高一丈五尺,腿围最大处八尺有余,还要通体馏金彩绘,五彩绚烂,金光四射。
  塑像师支好骨架,调泥敷胎,当塑到面颊时,泥料怎么也敷不上,粘上后很快便脱落下来,一连几天总是塑不成。
  一天,塑像师外出闲步,突见田间小道上走过一年轻女子,那女子身材苗条,面容姣好,神态丰满圆润,与王家珍藏娘娘神像极为相似,塑像师鬼使神差般地跟随女子向田间走去。女子走到义城村北一块叫狗窝的麦田里,蹲下身子挖起了地菜,挖满一篮后便起身回了家。塑像师走到那块麦田中,将女子留下脚印的土抓了一大把,拿回庙里,和入泥料中,然后敷上神像面颊。不想,那泥料竞像活了一样,迅速粘合,而且不须整磨,便珠圆玉润起来,当天娘娘神像便塑好了。后来,听说那一挖地菜的女子是义城村一李姓财主家的养女,乳名蛮女,年方十六,那天晚上无疾而终。于是,人们便传说,那女子乃后土娘娘化身,只等庙宇修好,便神返圣像,因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十一,于是人们便把这一天定为娘娘生日。
  娘娘圣像塑好,又请来画师为娘娘着彩涂金,很快娘娘神像高耸,五彩绚烂,金碧辉煌,娘娘庙全部落成。因区别于村中旧庙,人们称这座庙为“新山下村老戏台庙”。
  民国六年(1917)春三月,先由东下坞坐庄,开始了大型的祭祀庆典,从三月初六开始至三月二十逢会十五天,请来晋南著名的蒲剧班子,连唱两台大戏,邀请外省、外县、本地的商户们到庙会进行货物贸易。三月十一这天一大早,东下坞一百多号村民,骑着神马,放着炮仗,打着彩旗、罗伞,敲着锣鼓,奏着弦乐,抬着娘娘龙凤大轿,从下坞村一路向新庙走来,至中午将娘娘鸾驾停放北大殿中。
  祭祀活动开始后,由主祭郑家烟坊大掌柜,率领十二村村长,先到义城村北娘娘挖地菜的麦田里,向娘娘敬献合旋和地菜烙饼。因为人们相信,娘娘是挖地菜后成仙的,娘娘最爱吃的就是合旋和地菜饼。烧香叩头后回到庙中,摆上清酒大食及各类果疏糕点,众人一起跪在娘娘圣像前,燃香叩头,鸣炮奏乐,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样,每天中午主祭人和各村村长都拜神即头,一直延续到庙会结束,然后再由下一村将娘娘鸾驾接回,回村祭祀,到农历十月十五再将鸾驾送至庙中,举行共祭。
  娘娘庙建好后,除了逢会期间人山人海外,就是平时拜神求药,求财求子者也络绎不绝,这样就得有人长期看守寺院,于是各村商量,由山下村出一守庙人,长期住在庙中,山下村便让一叫李大福的村民干了这份差使。
  李大福除了清扫卫生,整理香案外,还要每天晚饭后到娘娘寝宫为娘娘点烛烧香,展床铺被,第二天天刚亮,再去寝宫为娘娘叠被扫床,整理纹帐。一天早上,他去为娘娘整理床帏时,掀起被子一看,一条八尺来长,碗口粗细的金花大蛇正蜷缩在被中,见李大福来了.扬头点首后,慢悠悠地爬上了房梁,隐身在大殿上方。李大福将此见闻传了出去,于是人们更加相信、后土娘娘神灵就在新庙中,因为传说中的女娲娘娘就是人首蛇身,从此,新庙娘娘的灵验更让人们确信无疑,香火也更加旺盛。
  民国七年三月逢会时,襄汾县县长王天敬,听说新庙庙会热闹非凡,后土娘娘神通广大,便带着勤务兵,骑着高头大马来新庙中拜神看热闹。
  一大早他们便来到山下村,这天正是三月十一,今年的庙会由闻喜庄座庄,闻喜庄村长正和各村村长到义城村北麦田里献合旋,王天敬骑着马闯进了山门。一路上,许多人拦他说:“娘娘圣殿,不准牲口踏人! ”但王天敬仗者权高势大,目空一切,硬是昂首挺胸,策马前行。一直走到娘娘大殿前,让勤务兵扶他下马,将马拴在殿前柏树上,然后大摇大摆地进了圣母殿,在娘娘神像前燃香叩头,求娘娘保佑他升官发财,平步青云。
  王天敬的举动惹恼了一个年轻人,此人名叫柴火,是闻喜庄村有名的二杆子。因庙会人多,秩序混乱,闻喜庄村长让他做治安员,专门守护娘娘大殿。柴火见有两匹马拴在大殿前,顿时火冒三丈,跑过去就要解缰绳、牵马。不料那马也会仗势欺人,见了柴火又是抬腿踢,又是张嘴咬,就是不让柴火近身。柴火愤怒极了,一步跳到马头跟前,一手扯住马笼头,一手掏出把刀子,赠-的一下,就把一只马耳朵割掉了。
  旁边的人见柴火割了县长的马耳朵,知道柴火闯了祸,便揮摄柴火赶快躲避。柴火正准备走开,王天敬和勤务兵听见马叫声就出来了,见马头上流着血,耳朵掉在了地上,便大声吼道:"是谁干的? "说着就掏出枪来,见柴火手中拿着刀子,就向柴火走来。正在此时,祭神的大队人马回到了庙中,突然,天空中一片乌云掠过,紧跟着一声炸雷从空中劈下,两匹马一下子惊了,挣脱缰绳,朝庙门外狂奔而去。王天敬和勤务兵顾不上和柴火理论,立即飞跑着追马去了。人们传说,是圣母娘娘显灵,惩罚恶人,保护好人。
  在民国初的十几年里,沟北这十二个村子,时称十二社下,轮流坐庄,组织庙会,送神迎神。各村都在扩大影响,翻新花样,让庙会越办越隆重,越办越丰富多彩,使新庙名声远播,轰动全县、全省,影响极为广泛。
  庙会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新庙被毁,然而庙会却从未中止,它先迁至闻喜庄村,后迁至曲村,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新庙虽不复存在,但遗址尚存,它给当地人们留下了美好记忆.
  也留下了许多美丽而又隽永的传说。

注;此文材料由山下村村民李长秀、李家骏、李振水、李保太以及郑月巴、吕斌等先生提供。

 
上一篇:混元宫与洪福庵
下一篇:方城华陀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