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

尧都沟·尧都村
作者:杨浩有   发布时间:2019-04-28    浏览:
  过去,方城村南一里处有一小村子,村名“尧都”,因此紧挨着方城村东的那条沟也叫成了“尧都沟”。这个村子很小,在建国初期,村中尚有三五户人家,后来都迁入到方城村,村子也就不复存在。这么个小村子,为什么会叫“尧都"?难道和三皇五帝中的尧帝会有关联吗?因没有任何记载,自然无从考证,但当地却流传着一个关于尧和舜的故事。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帝尧接替帝尝做了部落首领,尧家住在陶唐,就是现在洪洞县北的陶唐峪,所以号“陶唐氏”。尧治理的地方在平阳,就是现在的临汾,所以临汾也称为“尧都”。尧很善于治理天下,时常到民间巡察,关心人民疾苦。有一天,他带着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从平阳往南部巡察,来到曲沃北部的崇山南侧,见这里四季分明,百姓安居乐业就住了下来。那时方城村东边这条沟还不深,沟中有一股泉水,叫做金水,金水甘甜清澈,且水流很大,不仅能为两岸居民提供饮水之便,还能使大片农田得到及时灌溉,加上这一带村民勤于耕作,善于渔猎,所以生活平和而富庶。
  尧见这里地富民殷,便和两个女儿一起住了下来,和当地百姓一起耕种田地,并教民化德,崇尚礼仪。
  几年后,尧觉得自己年岁大了,要找一个贤能高超的人来接替自己管理部落,于是,就发出公告,号召人们推举贤能人士。过了不久,有人向他推荐舜,说舜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可以做他的继承人。
  尧打听到舜正在历山一带种地,便到那里去寻访。
  舜原是古冀州人,他父亲是个瞎子,母亲早已去世,父亲又为他娶了个继母。后来继母生了个儿子,为了能让亲生儿子继承全部家产,继母时常与他的父亲密谋,要害死舜。然而舜却极为孝顺,对待瞎爸爸和后母非常恭敬,不仅从不惹他们生气,还将自己亲手耕种的粮食和捕捞的鱼虾,拣最好的交给父母享用。舜的孝心,在历山一带广为流传,人们都夸舜是一个品行极高的青年。
  为了能亲眼见到舜,尧越过紫金山,一路往东南走去。他边走边访问,这一天来到一座土岭上,远远地望见那里有一群农夫正在耕地,他走过去,站在田头仔细看。只见农夫们都手扶着木犁,前边驾着黄牛,黄牛喘着粗气,非常吃力地拉着。农夫们跟在犁后,一边弯腰弓背,使劲地推着木犁,一边扬起手中的树枝,不断地往黄牛身上抽打,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
  这时,尧突然看见农夫中有一青年,挽着裤腿,赤着双脚,手中拿着一根木棍,犁拐上挂着一个用荆条编成的烂簸箕,他也一边用力地推着木犁,一边使劲地吆喝着黄牛。黄牛停住不走时,他手举木棍,使劲地敲打着犁拐上的簸箕,让簸箕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用来震惊黄牛,催着黄牛继续拉犁。黄牛走走停停,青年不断地敲打簸箕,还要使劲往前推犁,尽管累得满头大汗,却从不忍心将木棍抽打在牛身上。
  青年的举动让尧极为感动,他觉得这个青年如此爱惜牲畜,一定是一个非常善良贤德的人。于是他向其他农夫打听这个青年的姓名,农夫告诉他,这个青年叫舜,是从历山走来,帮助他们耕田的。
  尧一听非常兴奋,心想,一路寻访舜,不想竟在这里遇到了,而且第一眼就让他见证了舜的贤能。他像久渴遇到水一样的亲切,一下子就跑了过去,拉住舜的手说:“舜啊,我可算找到你了。”舜停下手中的农活,见眼前站着一位慈祥而又透着睿智的老人,不由地升起一股敬意。当他知道眼前站着的竟然是部落首领尧时,便立即伏地叩拜,恳请尧给他以教诲。
  尧扶着舜,二人一起蹲坐在田间,亲热地攀谈起来。
  尧问舜:“别人都嫌黄牛拉犁不用力,用树枝抽打它,你为什么只敲簸箕而不打黃牛呢?”
  舜说:“黄牛拉犁,原是帮助自己耕田,收获的粮食,自己尽情地享用,而黄牛却只能吃大量的草,黄牛这般辛苦,若再用木棍去抽打它,实在是不忍心啊!”
  尧说:“你能这样对待黄牛,可见是很有爱心的。其实,耕田和治理部落有着同样的道理,部落首领要带领百姓们共同幸福,就要不断地鼓励他们,教化他们,要他们勤奋劳作,不要偷懒。要鼓励百姓,就要唤起他们的意志,催动他们的激情,而不能摧残他们的肌肤,伤害他们的身体。你有这样的爱心,就具备了治理部落的贤德,我年龄大了,想让位与你,由你来做部落首领,你可愿意? ”
  舜说:“我还年轻,见识很低微,还不具备做部落首领的才能,我愿意跟随贤主,从贤主那里学到更多的才智。”
  于是二人告别众农夫,一起向尧的住地走去。
  尧和舜相遇的地方,位于历山以北百里之处,是现在翼城县南部西间镇和沁水县西部中村镇之间的一座黄土岭。数千年来,这座土岭一直被叫做“逢遇岭”,相传就是当年尧和舜相遇过的地方。
  再说尧带着舜回到住地后,决定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舜,通过他对女儿的态度进一步考察舜的贤德和才能。那时,尧住在沟中的土窑洞里。当尧见到两个女儿后,便指着舜对她们说:“我要把你们中的一个嫁给这个青年,你们谁愿意?”
  大女儿娥皇和二女儿女英,一起瞪大眼睛看着站在密洞中的青年。只见他身材修长,眉清目秀,眼神中透露着精明和强干,脸庞上流露出谦恭和温和,不由地都起了爱慕之心,便一起点头,表示愿意嫁给他。
  尧有些为难了,他非常喜欢这两个女儿,而且她们都到了要出嫁的年龄,那么该让谁嫁给舜呢?
  他思索了一会,想出了个主意,决定试试女儿们的才情,让她们公平地争出高低,这样一方面可以不使女儿伤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舜确立一个贤惠而又富有才智的内助。
  主意想好后,尧拿出两碗黄豆交给两个女儿说:“你们二人各拿一碗,同时放入锅内,加水、生火、煮豆,在一炷香的时间内,谁能先把黄豆煮软,谁就嫁给舜。”说完,尧带着舜到窑洞中去谈话,两个女儿在院子里点好香后,便同时开始煮豆。
  娥皇性格沉稳,做事有条不紊。她支好锅后便生起火,然后拿来柴禾,慢慢地一根一根地往火上放。她不想浪费木柴,总是等一根木柴快烧完时,再添上另一根,火苗虽很小,却都舔着锅底,锅里的水慢慢地开了,黄豆在锅中翻滚着,发出了咕嘟咕嘟的响声。
  女英性格急躁,做事风风火火的。她支好锅后,抱来一大铺子柴禾,生火后,大把大把地往火上添柴。火着得很旺,火苗子从锅底蹿出来,有半人来高,锅中的水很快开了,冒着突突的热气,豆子在锅中使劲地翻滚着。
  半柱香后,娥皇从锅中拿起一粒黄豆,放在嘴里,试着一咬,豆子已经快软了。她想知道妹妹煮的黄豆是否也快软了,便悄悄地走过去看。
  这时恰好女英见柴禾烧完了,又出去抱柴禾,不在锅跟前。娥皇掀开锅盖,拿出一粒黄豆,放在嘴里一咬,豆子还很硬,一点都没有煮软,而且锅中的水也快熬干了。娥皇心想,如果再煮下去,豆子一定会烧糊的,于是她赶快舀了几碗凉水,倒进锅里,然后盖好盖子又回到自己的锅跟前。
  女英抱柴回来后,见娥皇的柴禾也快烧完了,便丢给她一铺,自己又去抱来一铺,回来后不知道娥皇给她锅中加了水,只顾加柴烧火,继续煮豆。
一炷香着完了,尧和舜一起过来验看。娥皇和女英把各自的锅端到尧跟前,让尧品尝。尧和舜从两个锅中各拿出一小把黄豆,见黄豆都涨得很大,而且都皮爆花开,放在嘴里一咬,都很软、很香。
  品尝完黄豆后,尧说:“你们两个煮豆的过程我们都看到了,煮得都很好,而且都能在一柱香内完成,可见你们都具备了在规定时间内把事情做好的才能。你们虽然性格不同,但做事都会动脑子,想办法,而且还能互相照顾,达到预期的目的。既然分不出高低,我现在就决定,你们两个一起嫁给舜,做他的妻子,辅助他做一个贤明的首领。
  娥皇和女英愉快地答应了。
  本来,娥皇用小火煮豆,容易使黄豆开花、煮软,而女英用大火煮,使黄豆外皮绷紧,热气透不进去,反而不容易煮软,只是,中间娥皇在锅中加了几碗冷水,让沸水降温,才使黄豆很快煮软,所以两人才能同时完成。这一煮黄豆须用小火,切忌大火的方法在曲沃一带民间广为流传,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普遍都能认识到的一个常识。
  后来,舜带着娥皇和女英到部落各地去巡查,尧也回到平阳一带去办理部落里的大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城村东这条沟在洪水冲刷下,不断加深加宽,当年尧住过的土密洞早已没了踪迹,人们从沟中搬到西侧土崖上,建房、耕田定居下来。出于对尧的怀念,人们把这个小村子叫做“尧都”,把这条沟也叫做"尧都沟",一直流传到现在。

注:此文材料由退休教师吕斌、解长生等先生提供。
下一篇:返回列表